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波纹巴非蛤增养殖的环境条件、苗种选择与投放、饲养管理、病害防治及收获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波纹巴非蛤的人工增养殖生产及相关活动。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Cultivation and Enhancement of Barbatia radiata
中国标准分类号:B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4405/T 214—2019 波纹巴非蛤增养殖技术规程》是广东省汕头市制定的一项地方标准,该标准对波纹巴非蛤的增养殖过程进行了系统规范。以下将从几个关键方面进行详细解读:
一、苗种选择与培育
标准中明确规定,波纹巴非蛤苗种应来源于健康、无病害的亲贝,且要求亲贝壳高在6厘米以上,壳色鲜艳,螺层明显。苗种培育过程中,水质条件至关重要,要求水温保持在15-30摄氏度之间,盐度范围为15‰-30‰。此外,还强调了定期监测水质,确保溶解氧含量不低于5mg/L。
二、养殖环境要求
标准指出,波纹巴非蛤适宜生长于泥沙混合型底质的海域,底质颗粒大小应在0.1-0.5毫米之间。同时,要求养殖区域海水交换良好,潮流畅通,避免淤积现象发生。对于养殖密度也有具体指导,每平方米投放量不宜超过1000粒,以保证个体有足够的生长空间。
三、日常管理措施
在日常管理方面,标准建议采用生态友好型饲料投喂方式,如藻类或人工配合饲料,并根据季节变化调整投喂量。同时,要定期检查防逃设施是否完好,防止因台风等自然灾害造成损失。另外,还需建立详细的生产记录制度,包括但不限于苗种来源、放养日期、生长情况等内容。
四、病害防控
针对可能出现的各种疾病,标准提出了预防为主的原则。首先是要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条件,减少病原体滋生机会;其次是对症下药,在发现异常情况时及时请专业人员诊断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整个养殖周期内不得使用违禁药物,确保产品安全可靠。
五、收获与加工
当波纹巴非蛤达到商品规格(通常指壳长达到4厘米左右)后即可适时收获。收获时应尽量减少机械损伤,采用人工挑选的方法进行分级包装。对于暂时不能立即销售的产品,则需妥善保存,可采用冷藏或者冷冻等方式延长保鲜期。
通过上述内容可以看出,《DB4405/T 214—2019 波纹巴非蛤增养殖技术规程》不仅涵盖了从苗种选育到最终产品的全过程管理,而且充分考虑到了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等因素,为推动当地特色水产产业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