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枯芩栽培的产地环境、选地与整地、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与加工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河北省范围内枯芩的规范化栽培。
Title:Cultivation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Scutellaria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01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301T 324-2019《枯芩栽培技术规程》是河北省石家庄市发布的关于黄芩(枯芩)栽培的技术规范。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详细解读。
1. 栽培环境要求
标准指出,枯芩适宜种植在海拔500米至1500米之间的山区或丘陵地带。土壤应为疏松、肥沃且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pH值应在6.0至7.5之间。这一要求确保了枯芩生长所需的良好生态环境,有助于提高药材质量。
2. 种子与种苗
根据标准,种子必须来源于经过认证的无病虫害的健康植株,并且要经过严格的检测以保证其纯度和活力。播种前需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常用的方法包括温水浸泡和药剂熏蒸等。此外,提倡使用组织培养获得的优质种苗,这样可以有效避免传统繁殖方式可能带来的遗传退化问题。
3. 栽培管理
在田间管理方面,标准强调了合理密植的重要性。一般情况下,每亩地可种植约8000株左右。同时,定期除草、施肥以及灌溉也是必不可少的工作。特别是在干旱季节,应及时补充水分,但要注意防止积水造成根部腐烂。
4. 病虫害防治
对于枯芩常见的病害如叶斑病、锈病等,推荐采用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原则。例如利用天敌昆虫控制害虫数量;对于必须使用的农药,则需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执行,并注意轮换使用不同类型的药物以延缓抗性产生。
5. 收获与加工
标准规定,在秋季当植株地上部分枯萎时即可开始收获。采收后需立即去除泥土并晾晒至含水量低于12%才能入库储存。另外,还特别提到不得使用硫磺熏蒸的方式进行干燥处理,以免影响药材品质及安全性。
以上内容概括了DB1301T 324-2019中几个重要的技术要点,希望能帮助相关人员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此标准来指导实际生产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