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玉米在冷害和涝渍灾害条件下的生产技术措施,包括品种选择、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黑龙江省玉米种植区在冷害和涝渍灾害条件下的生产管理。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Corn Production Resistant to Cold and Waterlogging Disaster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3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玉米抗冷害涝渍灾害生产技术规程》(DB23/T 2523—2019)是黑龙江省针对玉米在极端气候条件下生产制定的一项地方标准。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详细解读。
首先,关于品种选择,标准指出应选用经过审定且适合当地种植条件的耐寒、耐涝品种。这意味着在选择种子时,不仅要考虑其产量潜力,还需特别关注其对低温和水分过多环境的适应性。例如,某些品种可能具有较强的根系发育能力,在涝渍情况下能更好地吸收氧气,从而减少损失。
其次,在播种环节,标准强调要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确定最佳播期。通常情况下,早春时节气温波动较大,过早播种可能导致幼苗遭受冷害。因此,建议在土壤温度稳定回升至10℃以上时开始播种,并采取地膜覆盖等措施保温保湿,以促进种子萌发和出苗整齐。
再者,田间管理部分提到要加强水肥调控。对于容易发生涝渍灾害的地块,应及时疏通沟渠,防止积水长期浸泡根部;同时合理施用肥料,避免因养分过剩或不足影响植株生长。此外,还应注意观察植株长势,一旦发现有冷害症状如叶片萎蔫、生长缓慢等情况,要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比如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或者追加适量氮肥来增强抗逆性。
最后,在病虫害防治方面,标准提倡采用综合防控策略。包括但不限于选用抗病虫品种、轮作倒茬以及科学用药等方式。特别是在冷害后,作物抵抗力下降,更易受到病原菌侵袭,此时需要密切监控病虫害的发生动态,做到早发现、早处理,以免造成更大面积的减产。
综上所述,《玉米抗冷害涝渍灾害生产技术规程》为提高玉米在不利气候条件下的产量提供了系统化的指导方案。通过遵循这些规范,农民可以有效降低自然灾害带来的风险,保障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