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蓝靛果组培微插育苗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外植体选择与消毒、初代培养、继代增殖培养、生根培养、炼苗移栽及档案管理。本文件适用于蓝靛果组培微插育苗的生产和技术指导。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Microcutting Propagation of Blue Honeysuckle in Tissue Culture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01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23/T 2514—2019《蓝靛果组培微插育苗技术规程》是一项专门针对蓝靛果植物组织培养与微型扦插育苗的技术规范。这项标准为蓝靛果的高效繁殖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适用于从事蓝靛果苗木生产的专业人员和相关研究机构。
其中,关于“外植体选择”的规定指出,应选用无病虫害、健壮生长的一年生枝条作为外植体材料。这一要求确保了初始材料的质量,避免因病原体或弱苗导致后续培养失败。此外,“培养基配制”部分强调使用MS基本培养基,并根据需要添加一定浓度的6-BA(苄氨基嘌呤)和NAA(萘乙酸),以促进芽点分化和根系发育。这些激素的比例直接影响到幼苗的生长速率和成活率。
另外,在“微型扦插”环节中提到,插穗长度一般控制在3至5厘米之间,带有1-2个腋芽即可。插穗处理时需去除下部叶片,保留顶端少量叶片有助于光合作用。同时,扦插前应对基质进行消毒处理,常用的基质包括珍珠岩、蛭石等,它们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和保水性,有利于提高扦插成功率。
本标准还特别关注了环境条件对育苗过程的影响,比如温度维持在20至25摄氏度范围内,相对湿度保持在80%以上,光照强度适中且有适当的昼夜温差。这些条件能够创造一个适宜的生长环境,促进蓝靛果幼苗健康快速地成长。
总之,《蓝靛果组培微插育苗技术规程》从外植体的选择、培养基的配置、微型扦插的具体操作到后期管理都做了详细的说明,为实现蓝靛果规模化优质育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遵循该标准可以有效提升育苗效率,保证苗木质量,进而推动蓝靛果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