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旱地马铃薯垄膜沟植抗旱蓄水保墒技术的术语和定义、栽培技术要求、田间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河北省旱地马铃薯种植区域的抗旱栽培技术应用。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Drought-resistant Water Conservation of Ridge-film-trench Planting in Upland Potato
中国标准分类号:B 3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5/T 672—2019 旱地马铃薯垄膜沟植抗旱蓄水保墒技术规程》是内蒙古自治区针对旱地区域马铃薯种植的一项地方标准,旨在通过垄膜沟植技术提高马铃薯的抗旱能力并有效保持土壤水分。以下为该标准中几个关键条款的详细解读。
一、播种前准备
标准要求在播种前要进行精细整地。具体来说,需要做到“三犁三耙”,即深耕三次、耙地三次,确保土壤疏松且无杂物。这样做是为了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其通气性和保水性,为马铃薯的生长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此外,还应施足底肥,一般每公顷施用腐熟有机肥30至45吨,并配合适量氮磷钾复合肥,以满足作物整个生育期对养分的需求。
二、地膜覆盖
关于地膜的选择与铺设,标准明确规定了使用厚度不低于0.008毫米的聚乙烯长寿地膜。这种材质的地膜具有较强的耐老化性能,在田间可连续使用两年以上。铺设时要保证膜面平整,紧贴地面,不留空隙,接缝处重叠宽度不少于10厘米,用土压实封严。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水分蒸发,达到节水增产的效果。
三、垄作模式
垄作模式是本规程的核心内容之一。标准推荐采用高垄栽培方式,垄宽控制在60-70厘米之间,垄高20-25厘米,垄间距40-50厘米。这样的垄形既能充分利用光照资源,又能形成适宜的排水系统,避免雨季积水造成烂根现象。同时,垄作还能促进根系发育,增加植株吸收水分和养分的能力。
四、灌溉管理
对于灌溉频率和水量,标准建议根据土壤湿度状况灵活调整。通常情况下,苗期不需要过多浇水,只需保持土壤湿润即可;进入块茎膨大期后,则需适当加大灌水量,但切忌漫灌,以免导致病害发生。每次灌溉结束后要及时检查田间积水情况,及时排除多余水分,防止涝灾。
五、病虫害防治
为了保障马铃薯健康生长,标准特别强调了综合防控措施的重要性。首先应当选用抗病品种作为主栽对象;其次要加强田间巡查,一旦发现病虫害迹象立即采取物理、生物或化学方法进行处理。比如利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害虫成虫,或者喷洒高效低毒农药来控制病情蔓延。另外,还应注意轮作倒茬,避免连作障碍。
以上便是对《DB15/T 672—2019 旱地马铃薯垄膜沟植抗旱蓄水保墒技术规程》部分重要内容的深入分析。遵循这些规范操作,不仅能够显著提升马铃薯产量和品质,而且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