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草甸草原放牧退化定量评估的术语和定义、评估指标体系、数据采集方法、计算方法及评估步骤。本文件适用于河北省草甸草原放牧退化的定量评估及相关管理工作。
Title:Quantitative Assessment Method for Meadow Steppe Grazing Degrada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5/T 1772—2019《草甸草原放牧退化定量评估方法》是内蒙古自治区制定的一项地方标准,旨在科学、系统地对草甸草原的放牧退化程度进行定量评估。以下将选取部分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标准适用范围
该标准适用于内蒙古自治区内草甸草原地区的放牧退化状况评估。草甸草原是指生长在半湿润气候条件下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群落,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物种多样性。标准规定了评估的基本原则和技术流程,确保评估结果客观准确。
评估指标体系
标准提出了包括植被覆盖度、生物量、物种丰富度在内的多项评估指标。其中:
- 植被覆盖度:指单位面积上植物垂直投影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标准要求使用遥感技术和地面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来测定植被覆盖度,并设定不同等级的标准值。
- 生物量:反映草地生态系统生产能力和健康状态的重要参数。标准建议采用样方调查法测量地上部分生物量,并结合历史数据估算地下部分生物量。
- 物种丰富度:衡量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恢复潜力的关键因素之一。标准强调应记录所有出现的植物种类,并计算物种多样性指数。
数据采集与处理
为了保证评估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标准对数据采集过程做出了严格规定:
- 必须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样地作为监测点;
- 样地设置需考虑地形地貌、土壤类型等因素的影响;
- 数据采集周期为一年四季各一次,以便全面了解草甸草原随季节变化的情况。
结果分析与表达
标准指出,在完成各项指标的测量后,需要通过综合评价模型得出最终的退化程度分级。具体步骤如下:
1. 将各单项指标按照权重分配给定分数;
2. 对每个样地的各项得分求和得到总分;
3. 根据总分划分出轻度、中度、重度三个级别的退化状态;
4. 利用GIS技术绘制出整个区域内的退化分布图。
应用前景
这项标准不仅为政府管理部门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科研人员开展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它有助于及时发现并解决草甸草原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促进可持续发展策略的有效实施。同时,也为其他类似生态系统的保护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