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配电网谐波溯源技术的术语和定义、技术要求、数据采集与分析方法、溯源流程及报告编写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指导配电网中谐波污染源的识别与定位工作。
Title:Technical Guide for Harmonic Source Identification in Distribution Networks
中国标准分类号:TM714
国际标准分类号:29.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在配电网谐波溯源技术领域,标准的更新往往反映了技术发展的方向和实际应用中的需求变化。TCPSS 1001-2025《配电网谐波溯源技术导则》作为最新版本的标准,相较于前一版(如TCPSS 1001-2018),在多个方面进行了调整与完善。其中,关于“谐波源责任划分原则”的修订尤为关键,体现了对谐波治理从“被动响应”向“主动预防”转变的趋势。
新旧版本中,对于谐波源责任划分的核心逻辑基本一致,即通过测量数据和模型分析来判断谐波的来源,并据此明确责任主体。但2025版在具体操作流程、数据采集要求及责任认定方法上提出了更细化、更具可操作性的指导。
以“基于电压谐波幅值变化率的谐波源识别方法”为例,这是新版本中新增的重要条文之一。该方法的核心在于:当系统中某条线路或设备的电压谐波幅值随负荷变化而显著波动时,可初步判断该线路或设备为潜在谐波源。这一方法突破了传统仅依赖电流谐波含量进行判断的局限性,更加符合实际运行中谐波传播路径复杂、非线性负载分布广泛的特点。
在实际应用中,该方法的实施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1. 数据采集精度:需采用高采样率的电能质量监测装置,确保能够捕捉到电压谐波幅值的瞬时变化;
2. 时间同步性:所有监测点的数据必须具备良好的时间同步性,以便于对比分析不同节点之间的谐波变化趋势;
3. 负荷变化周期:应选择在负荷变化较为明显的时段进行测量,如高峰负荷期间或设备启停过程中,以增强谐波变化的辨识度;
4. 多点协同分析:建议在多个关键节点同时部署监测装置,形成网络化数据采集体系,提高判断的准确性。
此外,新标准还强调了在进行谐波源识别时,应结合系统阻抗特性、用户侧非线性设备类型以及历史谐波数据等多维度信息进行综合分析,避免单一指标带来的误判风险。
综上所述,TCPSS 1001-2025在谐波溯源技术上的改进,不仅提升了技术规范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也为电力企业开展谐波治理工作提供了更加清晰的操作指引。在实际应用中,应注重新方法的合理引入与配套措施的完善,才能真正实现从“问题发生后处理”向“问题发生前预防”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