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红腺忍冬组培苗快繁的技术要求,包括培养基配方、外植体的选择与处理、初代培养、继代增殖、生根培养、炼苗移栽及管理等环节的操作规范。本文件适用于红腺忍冬组培苗的快速繁殖及其相关生产活动。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Rapid Propagation of Lonicera hypoglauca Tissue Culture Seedling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01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红腺忍冬组培苗快繁技术规程》(DB45/T 1859-2018)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制定的一项地方标准,旨在规范红腺忍冬组培苗的快速繁殖技术。以下是对该标准中几个关键条款的详细解读:
3.1 外植体的选择与处理
标准要求外植体应选取健壮、无病虫害的植株作为母本。具体来说,嫩茎段是最常用的外植体类型,长度通常为2-3厘米。外植体采集后需立即置于清水中清洗,去除表面污垢,并用75%酒精消毒30秒,再用0.1%升汞溶液消毒8-10分钟,最后用无菌水冲洗5次以上以确保彻底清除残留药剂。
4.1 培养基配制
培养基的选择对组培苗的成功率至关重要。标准推荐使用MS基础培养基,根据不同阶段的需求添加不同浓度的植物激素。例如,在诱导期可选用较低浓度的6-BA(细胞分裂素类)和NAA(萘乙酸),而在增殖期则适当提高6-BA的比例。此外,还需加入蔗糖作为碳源,并调节pH值至5.8左右。
5.1 温湿度控制
适宜的温湿度条件对于红腺忍冬组培苗的生长发育同样重要。标准规定培养室内温度应保持在25±2℃之间,相对湿度维持在70%-80%范围内。同时,每天需要提供12小时的人工光照,光照强度控制在2000-3000勒克斯。
6.1 移栽管理
当组培苗长至3-4片真叶时即可进行移栽。移栽前先将幼苗从培养瓶中取出,轻轻洗净根部附着的培养基,然后将其种植于预先准备好的基质中。基质建议采用珍珠岩与蛭石按1:1比例混合而成,且需提前经过高温消毒处理。移栽后要保持较高的空气湿度,并逐步增加通风量直至完全适应自然环境。
以上便是对《红腺忍冬组培苗快繁技术规程》(DB45/T 1859-2018)部分核心内容的深入解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