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岩黄连组培苗生产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外植体选择与消毒、初代培养、继代增殖培养、生根培养、炼苗移栽及档案管理。本文件适用于岩黄连组培苗的生产及其相关技术指导。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the Production of Rock Yellowconnor Tissue Culture Seedling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01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45T 1857-2018岩黄连组培苗生产技术规程》是一项专门针对岩黄连组培苗生产的广西地方标准。以下选取了部分关键条文进行深度解读:
在“3.术语和定义”中明确规定了“岩黄连组培苗”的概念,即通过组织培养技术获得的用于规模化种植的岩黄连幼苗。这一定义明确了该标准适用的对象范围。
在“5.1种质资源收集”部分强调了种质资源收集应遵循的原则,包括优先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母株作为采种对象,并且要确保采集的种子或植株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和适应性。这有助于保证后续组培苗的质量。
关于“6.1培养基配制”,标准要求使用MS基本培养基,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激素浓度。例如,在诱导芽分化时通常采用较低浓度的6-BA与NAA组合;而在生根阶段则需要提高IAA的比例。这样的配方能够有效促进不同发育阶段的需求。
另外,“7.2驯化移栽”指出当组培苗长至3-4厘米高时即可开始驯化过程。在此期间需注意控制环境条件如温度(20±2℃)、湿度(75%-85%)以及光照强度等参数,以帮助植株逐步适应外界环境并增强其抗逆能力。
还有“8.1质量检验”提到每个批次的产品都必须经过严格的检测程序才能出厂销售。具体包括外观检查、生理指标测定及病原微生物筛查等方面内容。只有符合相关指标要求的产品才可以被认为是合格品。
以上只是对部分重要内容进行了概述性说明,实际上整个标准涵盖了从种质资源管理到最终产品验收等多个环节的具体操作指南和技术规范。它为从事岩黄连组培苗生产的单位和个人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