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微贮饲料生产的术语和定义、原料要求、生产工艺流程、技术要求、质量控制及贮存运输等。本文件适用于以农作物秸秆为主要原料,通过微生物发酵技术生产的微贮饲料。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the Production of Micro-stored Feed
中国标准分类号:B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1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微贮饲料是一种通过微生物发酵技术提高粗饲料品质的重要方法,安徽省发布的DB34/T 2988-2017《微贮饲料生产技术规程》为规范该领域的生产提供了重要依据。以下将选取规程中的关键内容进行深入解读。
首先,在原料选择方面,标准明确要求原料应新鲜无霉变,并且水分含量需控制在60%-70%之间。这一规定旨在确保原料具备良好的发酵基础,避免因水分过多导致厌氧环境恶化或过少影响发酵效果。同时,对于纤维素含量较高的秸秆类原料,建议适当粉碎以增加表面积,促进发酵均匀性。
其次,在菌种添加环节,规程强调了选用经过国家相关部门批准登记的专业微贮剂的重要性。这些菌种通常包括乳酸菌、酵母菌等有益微生物,它们能够有效抑制有害菌生长并产生大量乳酸,从而降低pH值至适宜范围(一般为4.0-4.5),实现长期保存的目的。此外,还应注意按照产品说明书准确计量添加量,不可随意增减以免影响最终效果。
再者,关于发酵过程的管理,标准指出堆垛时要压实排除空气,覆盖严密防止雨水渗入。这是因为氧气的存在会阻碍厌氧发酵进程,而湿度过高则可能导致腐败变质。理想的条件下,堆垛内部温度会在几天内迅速上升至50℃左右,随后逐渐下降稳定下来,这标志着发酵过程基本完成。整个周期一般需要15-30天,具体时间视气温高低有所差异。
最后,在成品质量评估上,规程提出了多项检测指标,如pH值、氨态氮含量、乳酸含量等,这些都是衡量微贮饲料品质优劣的关键参数。合格的产品不仅要在感官上表现为色泽一致、气味清香,而且各项理化指标均需达到规定标准,才能确保其安全性和营养价值。
综上所述,《微贮饲料生产技术规程》从原料处理到成品检验都制定了详尽的操作指南,为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提供了科学可靠的参考依据。遵循这些规范,不仅可以提高饲料的安全性和适口性,还能显著提升养殖效益,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