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塑料及其制品中三(2-氯乙基)磷酸酯的气相色谱分析方法。本文件适用于塑料及其制品中三(2-氯乙基)磷酸酯含量的测定。
Title:Analysis methods for organic pollutants in plastics and its products - Part 3: Tri(2-chloroethyl) phosphate
中国标准分类号:X85
国际标准分类号:71.040.5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4/T 2979.3-2017《塑料及其制品中有机污染物分析方法 第3部分:三(2-氯乙基)磷酸》是一项安徽省地方标准,主要用于指导和规范塑料制品中特定有机污染物的检测。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重要解读:
样品采集与前处理
5.1 样品采集
标准要求样品应具有代表性,通常从生产线上随机抽取或从成品库中按比例抽取。样品量需满足实验需求,并且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要避免污染。
5.2 样品前处理
样品前处理是确保检测结果准确性的关键步骤。首先需要将样品粉碎成均匀的小颗粒,然后根据具体分析方法选择合适的溶剂进行提取。提取液需经过过滤、浓缩等步骤以去除杂质,得到纯净的待测溶液。
分析方法
6.1 气相色谱法(GC)
此方法适用于测定三(2-氯乙基)磷酸含量。通过气相色谱仪分离样品中的目标化合物后,使用电子捕获检测器(ECD)或其他适合的检测器进行定量分析。标准提供了详细的仪器参数设置,如柱温程序、载气流速等,以保证最佳分离效果和灵敏度。
6.2 液相色谱法(HPLC)
对于某些情况下不适合采用气相色谱法时,可以选择高效液相色谱法。该方法同样需要优化流动相组成及梯度洗脱条件来提高分辨率。检测器可以选用紫外吸收检测器(UVD)或者荧光检测器(FLD),具体取决于目标物性质。
数据处理与结果报告
7.1 数据处理
所有测量值均应按照规定的方法进行校正计算,并记录原始数据以便复查。如果使用外标法定量,则需绘制标准曲线并据此推算出未知样品浓度;内标法则需事先加入已知量的标准物质作为参照。
7.2 结果报告
最终报告中应当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 样品名称及编号;
- 使用的分析方法;
- 测得的结果及其不确定度范围;
- 实验日期以及操作人员信息。
此外,还应对可能影响测试准确性的因素加以说明,比如环境温度变化、试剂纯度等。
以上是对DB34/T 2979.3-2017中部分内容的重点阐述,旨在帮助理解如何正确执行塑料制品中三(2-氯乙基)磷酸含量的测定工作。实际应用时还需结合具体情况灵活调整方案,确保符合实际需求并达到预期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