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荷叶离褶伞(鹿茸菇)工厂化生产的术语和定义、生产环境要求、菌种制备、培养基配制、接种与发菌管理、出菇管理、采收与加工、包装与贮运及质量控制要求。本文件适用于荷叶离褶伞(鹿茸菇)的工厂化生产。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Factory Production of Marasmius oreades (Velvet Pioppino Mushroom)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7.08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荷叶离褶伞,也就是鹿茸菇,作为一种高营养价值的食用菌,在江苏等地有着广泛的种植基础。《DB32/T 3657-2019 荷叶离褶伞(鹿茸菇)工厂化生产技术规程》为这种食用菌的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指导。以下从该标准中挑选出几个关键部分进行深入解读。
首先,关于栽培基质的选择,标准指出应选用以棉籽壳为主料,辅以木屑、玉米芯等原料的混合基质。这种组合不仅能够提供丰富的营养成分,还能保证良好的透气性和保水性。合理的基质配比是确保鹿茸菇健康生长的基础,例如,棉籽壳的比例通常在70%左右,而木屑和玉米芯则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其次,温度控制对于鹿茸菇的生长至关重要。标准建议接种后的培养阶段温度应维持在24℃至28℃之间,这样的温度区间有利于菌丝体的快速生长。而在子实体分化期,温度需要适当降低到15℃至20℃,这样可以促进鹿茸菇形成优质的伞盖。此外,湿度管理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环,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5%-95%最为适宜。
再者,光照条件对鹿茸菇品质的影响也不容小觑。虽然鹿茸菇属于喜阴型菌类,但适当的散射光有助于提高其产量和质量。因此,在生产过程中应避免完全黑暗环境,可以通过安装低功率的日光灯或LED灯来补充必要的光线。
最后,通风换气是保障良好生产环境的重要措施之一。标准要求每天至少进行两次全面通风,每次持续时间不少于半小时,以确保室内二氧化碳浓度不超过1000ppm,并且氧气含量保持在正常水平。这不仅能有效防止病害发生,还能促进菌丝呼吸作用,从而提高整体生产效率。
以上便是基于《DB32/T 3657-2019》中几个核心要素所做的简要分析与解读。遵循这些规范化的操作流程,可以显著提升鹿茸菇工厂化生产的成功率及产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