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云南红豆杉药用林种植的生产技术要求,包括种苗选择、造林技术、抚育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云南红豆杉药用林的种植与管理。
Title:Yunnan Taxus Medicinal Forest Planting Specification Part 3: Production Technology
中国标准分类号:B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5333T 13.3-2018《云南红豆杉药用林种植规范 第3部分:生产技术》是一部专门针对云南红豆杉药用林种植的技术标准。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选址与整地
标准要求种植地应选择在海拔1200至2500米之间,土壤pH值为5.5至7.0的区域。这是因为云南红豆杉适宜在这样的环境中生长,能够保证其正常的生理活动和药物成分的积累。整地时需清除杂草和石块,深耕细作,确保土壤疏松透气。
种苗选择与处理
种苗的选择直接关系到种植的成功率和未来的产量。标准规定,种苗应当是经过检疫合格、无病虫害、生长健壮的一年生或两年生苗木。在种植前,种苗需要进行适当的处理,如修剪根系、浸泡生根粉等,以提高成活率。
栽植技术
栽植密度直接影响到红豆杉的生长发育和最终产量。标准建议每亩栽植600至800株,具体密度可根据地形地貌和土壤条件适当调整。栽植时要注意深度适中,一般为苗木原土痕以上3至5厘米,并且要压实土壤,确保根系与土壤紧密接触。
抚育管理
抚育管理是保证红豆杉健康生长的关键环节。标准强调了定期除草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幼苗期,及时清除杂草可以减少水分和养分的竞争。此外,还应注意适时施肥,初期以氮肥为主,促进苗木快速生长;后期则增加磷钾肥的比例,有助于提高苗木的抗逆性和药用成分含量。
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是影响红豆杉种植的重要因素之一。标准指出,应采取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田间监测,一旦发现病虫害应及时采取措施。物理方法如人工捕捉、粘虫板等可作为首选;化学防治则需谨慎使用,尽量选用高效低毒的农药,并严格遵守安全间隔期的规定。
收获与加工
收获时间对药材质量至关重要。标准建议根据品种特性和气候条件确定最佳采收期,通常是在秋季果实成熟时进行。收获后的药材需及时清洗、晾晒或烘干,避免霉变。同时,要做好分级包装,确保药材品质稳定。
通过遵循这些技术规范,可以有效提升云南红豆杉药用林的种植水平,保障药材质量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