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公路桥梁后张法预应力施工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规定、材料要求、施工准备、孔道制作与安装、预应力筋制作与安装、张拉设备及标定、张拉工艺、孔道压浆、封锚以及质量检验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浙江省内新建和改建公路桥梁后张法预应力结构的施工。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Post-tensioning Prestressed Construction of Highway Bridges
中国标准分类号:U46
国际标准分类号:93.04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3/T 2154-2018公路桥梁后张法预应力施工技术规范》是浙江省地方标准,该标准对后张法预应力施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了详细规定。以下是对其中一些关键条款的深入解读。
一、材料要求
标准中明确指出,预应力筋、锚具和连接器等材料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规定,并且在进场时需要进行严格的检查验收。例如,对于钢绞线,其力学性能指标如抗拉强度、伸长率等必须满足设计要求。同时,锚具的硬度检测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确保其能够可靠地传递预应力。
二、孔道留设
孔道留设的质量直接影响到预应力的效果。根据标准,孔道位置偏差不得超过±5mm,且孔道内不得有杂物。采用金属波纹管作为孔道材料时,接头处需密封良好以防止漏浆。此外,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要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振捣棒直接接触波纹管,以免造成孔道变形或损坏。
三、张拉控制
张拉是整个施工流程中的核心步骤之一。标准强调了张拉顺序的重要性,通常情况下应按照“先中间后两边”的原则进行。对于单端张拉的情况,需要特别注意初始应力值的选择,一般为设计值的10%-15%。当实际伸长量与理论计算值相差超过±6%时,应立即停止张拉并查找原因。另外,千斤顶的校准周期不得超过半年或者200次使用次数,以保证测量精度。
四、压浆工艺
压浆作业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标准要求水泥浆体的水灰比宜控制在0.40~0.45之间,流动度保持在14~18s范围内。灌浆前必须彻底清理孔道内的积水和污垢,确保管道畅通无阻。在开始压浆之前,应对设备进行全面检查,确认其工作状态正常。压浆过程中要连续操作,直至排气孔排出合格的水泥浆为止,期间不得中断。
五、质量检验
完工后的工程质量检验同样不容忽视。除了常规的外观检查外,还需通过超声波检测等手段对内部是否存在缺陷进行评估。对于重要的构件,还应当抽取一定比例的产品送至专业实验室进行破坏性试验,以验证其承载能力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综上所述,《DB33/T 2154-2018公路桥梁后张法预应力施工技术规范》从原材料选用到最终成品交付,都给出了详尽的操作指南和技术要求,旨在提高工程质量和延长使用寿命。施工单位在执行过程中务必严格按照此标准实施,确保每一道工序都能符合规范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