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杨梅褐斑病测报调查的术语和定义、调查方法、数据记录与分析以及预测预报方法。本文件适用于浙江省内杨梅种植区域褐斑病的监测与防控工作。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Prediction and Survey of Major Diseases and Pests of Waxberry - Part 7: Brown Spot Disease of Waxberry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3/T 2148.7-2018《杨梅主要病虫害测报调查技术规程 第7部分杨梅褐斑病》是浙江省地方标准,对杨梅褐斑病的测报和调查技术进行了规范。以下是对该标准中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病害调查时间与方法
标准指出,杨梅褐斑病的调查应在每年的5月至7月期间进行,这是病害发生的主要时期。调查时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杨梅园,每块地设置不少于5个观测点,每个观测点随机选取10株杨梅树作为样本。调查内容包括叶片上的病斑数量、大小以及分布情况。
病情分级标准
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将杨梅褐斑病分为五个等级:
- 0级:无病斑;
- 1级:少量小病斑,不超过叶片面积的5%;
- 2级:较多病斑,占叶片面积的6%-20%;
- 3级:大量病斑,占叶片面积的21%-50%;
- 4级:重度感染,病斑覆盖叶片面积超过50%。
这些分级标准为评估病害程度提供了量化依据,便于后续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数据记录与分析
在完成现场调查后,需要及时记录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具体要求如下:
- 每个观测点的数据应独立记录,并计算平均值;
- 对于整个杨梅园的病害情况,需汇总各观测点的数据,得出综合评价结果;
- 根据病情分级比例,判断是否达到预警级别,并制定相应的管理策略。
预警机制
当某一区域的杨梅褐斑病病情分级达到3级及以上时,应立即启动预警机制。预警信息应及时通报给相关管理部门和技术人员,以便提前做好防控准备。
以上是DB33/T 2148.7-2018标准中关于杨梅褐斑病测报调查的重要条文解读。通过遵循这些规定,可以有效监测病害动态,为科学决策提供可靠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