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杨梅粉虱测报调查的技术要求,包括调查方法、调查内容和数据处理。本文件适用于浙江省内杨梅种植区的粉虱监测与预测预报工作。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Monitoring and Survey of Major Diseases and Pests of Waxberry - Part 6: Waxberry Whitefly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3/T 2148.6-2018是浙江省地方标准中关于杨梅主要病虫害测报调查的技术规程,其中第六部分专门针对杨梅粉虱的测报调查进行了规定。以下是对该标准中关键条文的详细解读。
术语和定义
标准首先明确了“杨梅粉虱”的概念,即一种危害杨梅果实和叶片的重要害虫。这一定义为后续的监测与防治工作提供了基础依据。
监测时间
根据标准,监测应从每年的4月开始至10月结束。这是因为这段时间内杨梅粉虱活动频繁,对杨梅树的危害最为显著。具体到每个月份,如4月至5月主要是成虫高峰期,而7月至8月则是幼虫危害的关键时期。
调查方法
标准指出,调查时需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杨梅园作为样本点,并且每个样本点至少包含5株以上的健康杨梅树。调查人员应当定期观察并记录杨梅树上的粉虱数量变化情况。此外,在每次调查过程中都要注意天气条件对粉虱活动的影响,避免在恶劣天气条件下进行操作。
数据记录与分析
对于收集到的数据,应该按照统一格式进行整理归档。包括但不限于日期、地点、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以及发现的具体虫害状况。通过长期积累的数据可以更好地预测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趋势,并据此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
防治建议
针对不同阶段的粉虱发生情况,标准提出了相应的防治策略。例如,在成虫期可以采用物理捕捉法或化学药剂喷洒来降低其种群密度;而在幼虫期则更倾向于使用生物农药或者天敌引入等方式来进行综合治理。
以上就是DB33/T 2148.6-2018中有关杨梅粉虱测报调查技术规程的主要内容及其重点条款的深入解析。希望这些信息能够帮助相关人员更加科学合理地开展相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