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香椿和毛红椿用材林的栽培技术要求,包括立地条件、苗木培育、造林技术、抚育管理、病虫害防治及采伐利用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浙江省内香椿和毛红椿用材林的栽培与管理。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Cultivation of Timber Forests of Toona and Machilu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3/T 2161-2018《香椿和毛红椿用材林栽培技术规程》是浙江省地方标准,主要规范了香椿和毛红椿用材林的栽培技术要求。以下对部分重要条文进行解读。
一、选址与整地
标准规定造林地应选择在海拔500米以下,坡度小于25°的丘陵缓坡地带。土壤以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沙壤土为佳。造林前需全面深翻土壤30厘米以上,并施足基肥。这一要求确保了苗木生长所需的良好立地条件。
二、苗木培育
苗圃地应选择背风向阳、排灌方便的地块。播种前种子需用40℃温水浸泡24小时,捞出后催芽处理。采用营养钵育苗,每钵播1-2粒种子,覆土厚度1-1.5厘米。保持土壤湿润,温度控制在20-25℃。当幼苗长至5-6片真叶时即可移栽定植。
三、栽植密度
根据立地条件不同,栽植密度有所差异。一般平地株行距为3×4米,每亩栽植56株;坡地株行距为2×3米,每亩栽植111株。合理的密度既能保证个体生长空间,又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
四、抚育管理
造林后头两年每年要进行3次中耕除草,深度10-15厘米。每年春季和秋季各施肥一次,氮磷钾比例为2:1:1。及时修剪侧枝,培养直立主干。病虫害防治要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定期喷洒波尔多液等无公害药剂。
五、采伐利用
用材林一般培育8-10年即可采伐。采伐时留养更新枝条,促进萌芽更新。采伐后要及时清理林地,防止病虫害蔓延。
这些关键环节的科学管理,能够有效提高香椿和毛红椿用材林的产量和质量,实现可持续经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