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早稻机插育秧的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要求、品种选择、育秧方式、播种技术、秧田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浙江省内早稻机械化插秧育秧生产。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Early Rice Mechanized Transplanting Nursery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3/T 2163-2018早稻机插育秧技术规范》是一项浙江省地方标准,对早稻机械化插秧前的育秧环节进行了详细规定。以下选取部分关键条文进行深入解读:
1. 种子处理
标准中指出种子需经过精选和消毒处理。精选是指去除杂质、瘪粒等不合格种子,确保播种质量。消毒则推荐使用浸种药剂如强氯精或咪鲜胺等,有效预防恶苗病、稻瘟病等病害。浸种时间通常为24至72小时,具体时长取决于温度条件。
2. 播种量与秧龄控制
播种量直接影响秧苗质量和机械插秧效果。一般每平方米播种量控制在350克左右,确保每穴苗数达到合理范围。秧龄建议控制在20至25天之间,过短可能影响分蘖,过长则增加移栽难度。
3. 育秧床土准备
床土应选用肥沃、疏松且无杂草的土壤。要求pH值在5.5-6.5之间,并添加适量有机肥和磷钾肥。床土厚度以2厘米为宜,保证水分供应均匀,利于秧苗扎根。
4. 水分管理
育秧期间保持床土湿润是关键。出苗前可适当控水促进根系发育,出苗后需保持床面湿润但不积水。特别是在高温季节,要防止因缺水导致的烧苗现象。
5. 病虫害防治
育秧期常见的病虫害包括立枯病、稻蓟马等。预防措施包括定期检查苗床,发现病害及时喷洒药剂。同时注意通风降湿,减少病原菌滋生机会。
以上内容基于标准中的核心要求展开分析,旨在帮助从业者更好地理解和执行该标准,提高早稻机插育秧的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