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茭白-中华鳖生态共作的术语和定义、环境条件、田间工程、种苗选择与投放、饲养管理、病害防治、收获与产品质量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浙江省内茭白-中华鳖生态共作的生产与管理。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Eco-coproductivity of Zizania latifolia and Chinese softshell turtle
中国标准分类号:B 3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3/T 2184-2019茭白-中华鳖生态共作技术规范》是一项浙江省地方标准,旨在通过茭白与中华鳖的生态共作模式,实现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以下将从关键条款出发,对这一标准进行深度解读。
一、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浙江省范围内采用茭白-中华鳖生态共作模式的生产活动。该规定明确了标准的应用地域及对象,确保了技术指导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为相关地区的农业生产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二、术语和定义
标准中对“茭白-中华鳖生态共作”进行了明确定义:指在同一水体环境中同时种植茭白和养殖中华鳖的一种复合型生态农业模式。这种模式强调了两者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即茭白为中华鳖提供遮阴环境,而中华鳖则能控制杂草生长并改善水质,从而形成良性循环系统。
三、选址与设施建设
在选址方面,要求选择地势平坦、排灌方便且远离污染源的土地作为生产基地。设施建造上需设置合理的进排水系统,并配备必要的防逃设施以保障中华鳖的安全。此外还应考虑土壤肥力状况以及水源质量等因素,确保基础条件符合生态共作的要求。
四、种苗选择与放养密度
对于茭白种苗的选择,应选用适应当地气候条件、抗病性强且产量高的品种;而对于中华鳖,则需要挑选健康无伤病、规格一致的个体。放养密度直接关系到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和经济效益,在具体操作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确定每平方米水面可容纳的数量,避免过度拥挤导致资源竞争加剧或疾病传播风险增加。
五、田间管理
田间管理是整个生产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首先,在日常管理中要注意定期检查水位变化情况,适时调整灌溉量以维持适宜的生长环境;其次要加强病虫害防治工作,采取物理方法如设置诱捕器或者生物手段如引入天敌等方式来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频率;最后还要注意肥料施用时机和用量,提倡有机肥替代化肥,既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又能促进可持续发展。
六、收获与销售
当茭白达到商品成熟期时应及时采收,过早或过晚都会影响最终品质。而对于中华鳖,则可以根据市场需求灵活安排上市时间,但必须保证其达到规定的最低体重标准后方可出售。在整个销售过程中,要建立健全追溯体系,确保产品来源清晰可靠,增强消费者信心。
综上所述,《DB33/T 2184-2019茭白-中华鳖生态共作技术规范》不仅涵盖了从规划布局到后期销售各个环节的技术要点,而且贯穿了绿色发展理念,对于推动浙江地区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