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种猪场伪狂犬病净化的基本原则、监测方案、净化措施及评估验收方法。本文件适用于河南省内种猪场伪狂犬病的防控与净化工作。
Title:Technical Guideline for Pseudorabies Purification in Swine Breeding Farm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3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4117T249-2019《种猪场伪狂犬病净化技术指南》是河南省地方标准,为种猪场开展伪狂犬病净化工作提供了具体的技术指导。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1. 关于生物安全措施
标准要求种猪场应建立完善的生物安全体系,包括人员、车辆、物资的进出管理。特别强调了“全进全出”制度的重要性,即同一栋舍内的猪群应在同一时间全部转入和转出。这种做法能够有效减少疾病传播的风险,防止交叉感染。
2. 免疫程序
对于免疫接种,标准建议根据当地疫情情况制定合理的免疫计划。通常情况下,种公猪每年需进行两次疫苗接种;母猪在配种前4周和产前3周各接种一次;仔猪则在出生后7天和21天分别接种一次。同时,还应注意监测抗体水平,确保免疫效果。
3. 环境消毒与卫生管理
环境控制是预防伪狂犬病的关键环节之一。标准指出,猪舍内外应定期进行彻底清洁,并使用高效消毒剂对圈舍、用具及周边环境进行全面消毒。此外,还应对饮水系统实施过滤和消毒处理,以保证水质安全。
4. 检测方法与频率
为了及时发现潜在问题,标准规定种猪场需要定期开展血清学检测。一般而言,每个季度至少抽检一次全场猪只,重点对象包括新引进的后备猪以及分娩后的母猪。若发现阳性个体,则需立即隔离并采取相应措施。
5. 淘汰与净化策略
当检测到阳性病例时,标准提倡采用“淘汰阳性猪只”的策略来逐步实现净化目标。对于连续两次检测均为阳性的猪只,应当果断淘汰出局;而对于阴性猪只,则要加强保护,避免再次接触病毒源。
6. 档案记录与信息追溯
建立完整的档案记录对于评估净化成效至关重要。标准要求种猪场详细记录每次免疫、检测结果、异常情况处理等信息,以便日后查阅和分析。同时,还鼓励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可追溯系统,提高管理水平。
以上内容涵盖了该标准的核心要点,希望能帮助相关从业者更好地理解和执行这一规范,从而有效推进伪狂犬病的净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