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前置CO2混合压裂技术的基本要求、设计原则、施工工艺、安全环保措施及质量控制。本文件适用于采用前置CO2混合压裂技术进行油气井增产改造的作业。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Preceding CO2 Mixed Fracturing
中国标准分类号:F11
国际标准分类号:75.18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61/T 1189-2018《前置CO2混合压裂技术规范》是一项专门针对油气田开发中使用CO2作为前置液的压裂技术制定的标准。这项标准详细规定了前置CO2混合压裂的设计、施工及质量控制要求,对于提高油气井产量和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以下选取几个关键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设计阶段要求
5.1.1 压裂层段优选
在设计阶段,应根据地质条件选择合适的压裂层段。标准明确指出,压裂层段的选择需考虑储层孔隙度、渗透率以及裂缝发育情况等因素。此外,还强调了对储层压力、温度等参数的精确测量,以确保压裂效果最佳。
5.1.3 CO2用量计算
CO2用量是决定压裂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标准给出了基于储层体积法(Volumetric Method)来估算CO2需求量的具体公式,并建议采用安全系数来调整最终用量,防止因计算误差导致压裂失败或资源浪费。
施工阶段要求
6.2.1 注入速度控制
施工过程中,CO2注入速度直接影响到压裂效果。标准要求严格控制注入速度,避免过快造成地层破裂过大而影响后续生产,同时也要防止速度过慢降低施工效率。具体操作时需要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灵活调整。
6.3.1 压力监控与调控
在整个施工期间,实时监测井底压力变化至关重要。当检测到异常高压信号时,应及时采取措施如减缓泵速或者停止注液等手段来保护设备和人员安全。标准特别提到,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让井口压力超过设计的最大允许值。
质量控制与验收
7.1.1 数据记录完整性
为了保证压裂作业的质量,所有相关的数据都必须完整准确地记录下来。这包括但不限于施工前后的各项参数、使用的材料信息以及整个过程中的观察结果等。这些资料将作为后期评估压裂效果的重要依据。
7.2.1 效果评价指标
压裂完成后,需要按照规定的程序对压裂效果进行综合评价。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增产幅度、裂缝几何形态、经济性分析等方面。只有当各项指标均达到预期目标后才能认定为合格工程。
通过以上条文解读可以看出,《前置CO2混合压裂技术规范》不仅涵盖了从前期准备到后期维护整个流程中的每一个细节,而且充分体现了绿色环保的理念,有助于推动我国油气行业向更加高效、可持续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