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边海防多维智能移动补盲系统的术语和定义、系统组成、功能要求、性能指标、测试方法及运行维护要求。本文件适用于边海防地区多维智能移动补盲系统的研发、生产、测试、验收和使用。
Title:Technical Requirements for Multi-dimensional Intelligent Mobile Blind Spot Supplement in Border and Coastal Defense
中国标准分类号:A80
国际标准分类号:13.26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在TBMCA 026-2024《边海防多维智能移动补盲技术要求》中,有一项重要的更新内容是关于“动态目标跟踪与识别”的性能指标。相较于旧版标准,新版对这一部分的要求更加细化,并且引入了更先进的算法模型评估机制。
以“动态目标跟踪准确率”为例,在TBMCA 026-2023中,该指标仅规定了不低于85%的基本门槛值。而在TBMCA 026-2024中,则进一步划分为三个等级:A级(≥95%)、B级(90%-94.99%)和C级(85%-89.99%),并分别对应不同的应用场景需求。例如,A级适用于高风险区域如边境线附近的重要设施监控;B级适合一般性巡逻路线上的辅助判断;C级则可用于初步筛选后的人工复核环节。
为了达到这些精确度要求,系统设计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关键点:
1. 数据采集质量至关重要,应确保视频源清晰稳定,避免因光线变化、天气状况等因素导致误判。
2. 选择合适的深度学习框架与预训练模型作为基础架构,目前主流的选择包括YOLOv7、EfficientDet等,它们均具备良好的实时性和精度表现。
3. 对于复杂环境下的特殊物体识别问题,可以尝试结合边缘计算技术,在前端设备上完成初步处理后再上传至云端服务器进行二次分析,这样既能减轻网络负担又能提高响应速度。
4. 定期更新数据库样本集,特别是针对新型威胁形态的数据积累,有助于保持系统的先进性和适应能力。
通过上述措施,不仅能够满足新版标准对于动态目标跟踪准确率的具体量化要求,还能够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提供更加可靠的服务支持。同时也要注意定期维护升级整个体系架构,确保其始终处于最佳工作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