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成人有创机械通气患者进行气道内吸引技术的操作流程、评估要点及注意事项。 本文件适用于医疗机构中对接受有创机械通气的成人患者实施气道内吸引操作的技术指导。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endotracheal suctioning in adult patients undergoing invasive mechanical ventila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C47
国际标准分类号:11.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在TCNAS 10-2020《成人有创机械通气气道内吸引技术操作》标准中,相较于2014版标准,一个显著的更新点是关于“气道内吸引时负压设置范围”的明确规定。这一变化不仅体现了对临床安全性的高度重视,也反映了近年来在呼吸治疗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
2014版标准中并未对气道内吸引的负压范围做出具体说明,仅提到“应根据患者情况选择适当的负压”。这种表述虽然给予临床护士较大的自主权,但也可能导致不同医疗机构或护理人员之间操作标准不一,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而TCNAS 10-2020标准中明确指出:“气道内吸引时负压应控制在-80 mmHg至-120 mmHg之间。”这一具体数值的引入,为临床操作提供了明确的依据,有助于规范操作流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那么,为什么这个负压范围被设定为-80 mmHg至-120 mmHg?这背后有哪些医学依据?
首先,从生理学角度来看,气道内吸引的目的是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气道通畅。但如果负压过大,可能会导致气道黏膜损伤、出血,甚至引发肺泡破裂或肺水肿。相反,负压过小则可能无法有效清除分泌物,增加感染风险。
研究表明,-100 mmHg左右的负压既能有效清除分泌物,又不会对气道造成明显损伤。因此,将负压范围设定为-80 mmHg至-120 mmHg,既考虑了清除效果,也兼顾了安全性。
此外,该标准还强调,在进行气道内吸引前,应充分评估患者的病情,包括血氧饱和度、呼吸状况、分泌物量及性质等,并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负压值。例如,对于血氧较低或气道较为脆弱的患者,应适当降低负压值,以避免加重缺氧或造成黏膜损伤。
在实际操作中,护理人员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1. 吸引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不超过15秒,以避免长时间负压对患者造成不良影响。
2. 吸引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如出现心率增快、血氧下降等情况,应立即停止操作并采取相应措施。
3. 吸引后应及时给予患者高流量吸氧,帮助恢复血氧水平。
4. 操作前后应对吸引装置进行严格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综上所述,TCNAS 10-2020标准中对气道内吸引负压范围的明确规定,是对临床实践的重要指导,也为提升患者安全和护理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护理人员应认真学习并严格执行该标准,确保每一次操作都科学、规范、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