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赣北地区春马铃薯生产的产地环境、品种选择、播种技术、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和收获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赣北地区春马铃薯的生产。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Spring Potato Production in Northern Jiangxi
中国标准分类号:B 3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6/T 1170-2019《赣北春马铃薯生产技术规程》是由江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的一项地方标准,主要用于规范赣北地区春播马铃薯的种植生产流程。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详细解读:
种植环境与选择
标准条款:5.1
- 原文:选择地势平坦、排灌方便、土层深厚、肥力中等以上的地块作为种植地。
- 解读:这一条款强调了种植环境的重要性。平坦的地势有助于机械化操作和田间管理;良好的排水系统可以防止积水导致的根部腐烂;深厚的土层能够为马铃薯块茎提供足够的生长空间;中等以上的肥力意味着土壤具备基本的养分供给能力,需根据实际情况补充肥料。
品种选择
标准条款:5.2
- 原文:选用适应性强、抗病性好、产量高的品种,如费乌瑞它、克新13号等。
- 解读:品种的选择直接影响到最终的产量和品质。适应性强的品种能够在不同气候条件下保持稳定表现;抗病性好的品种能有效减少病害发生几率;高产则是衡量一个品种是否具有经济价值的重要指标。费乌瑞它和克新13号是经过实践验证适合赣北地区的优良品种。
播种前准备
标准条款:5.3
- 原文:播种前要对种子进行精选处理,并进行催芽试验,确保发芽率达到85%以上。
- 解读:种子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出苗率和后期生长情况。通过精选可以去除劣质种子,提高整体质量;催芽试验不仅能够检验种子活力,还能发现潜在问题,避免因种子质量问题造成损失。
栽培管理
标准条款:5.4
- 原文:采用宽窄行种植方式,株距控制在25cm左右,每公顷种植密度为45000~50000株。
- 解读:宽窄行种植有利于通风透光,促进植株健康生长;合理的株距既能保证个体发育良好,又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而规定的种植密度范围则是在多年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最佳值,既不会过于拥挤影响空气流通,也不会因为稀疏而导致土地利用率下降。
施肥与灌溉
标准条款:5.5
- 原文:基肥以有机肥为主,配合施用适量氮磷钾复合肥;追肥应根据植株长势适时适量施加;灌溉时要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特别是在开花期前后需加强水分供应。
- 解读:有机肥富含多种微量元素,有助于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合理搭配化肥可以满足作物各个阶段的需求;追肥时机把握得当可以及时补充养分,促进植株健壮成长;科学灌溉能够避免水资源浪费,同时保障植株正常代谢需求。
病虫害防治
标准条款:5.6
- 原文: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定期巡查田间状况,一旦发现病虫害迹象立即采取措施。
- 解读:病虫害是影响马铃薯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预防工作包括选育抗病品种、轮作倒茬、清洁田园等措施;一旦发现问题,则需要迅速响应,可采用物理方法(如灯光诱捕)、生物方法(如释放天敌)或化学方法(如喷洒农药),但要注意用药安全,避免残留超标。
收获与储藏
标准条款:5.7
- 原文:当大部分叶片变黄枯萎时即可开始收获,收获后应及时晾晒并分级包装入库。
- 解读:适时收获对于保证马铃薯品质至关重要。过早收获会导致产量不足,过晚则可能遭受冻害或病害侵袭;晾晒过程有助于降低水分含量,延长储存时间;分级包装则便于后续销售和管理,同时也减少了运输过程中的损耗。
以上是对DB36/T 1170-2019《赣北春马铃薯生产技术规程》部分内容的重点解读,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