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桑白蚧综合防控的术语和定义、防控原则、监测与预警、物理防控、生物防控、化学防控及效果评价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河北省内桑树及其他寄主植物上桑白蚧的综合防控工作。
Title:Comprehensive Control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Parthenolecanium persimmonis (DB13T 5044-2019)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3/T 5044-2019《桑白蚧综合防控技术规程》是河北省发布的关于桑白蚧防控的技术规范。以下是对规程中一些关键条文的详细解读:
1. 术语和定义:规程明确了“桑白蚧”的定义,即一种主要危害桑树的害虫。这一定义为后续防控措施提供了基础。
2. 防控原则:规程强调了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这意味着在防控过程中应优先采取预防措施,并结合物理、生物和化学等多种方法进行综合管理。
3. 监测与预警:规程要求定期对桑园进行巡查,特别是在春季和秋季,这是桑白蚧活动频繁的时期。通过设置诱捕器等手段可以有效监测虫害的发生情况,及时发出预警信息。
4. 农业防治:包括合理密植、适时修剪枝条以及清除枯枝落叶等措施。这些做法有助于改善桑树生长环境,减少害虫栖息地。
5. 物理机械防治:如人工刮除虫体、涂抹药剂等方式可以直接作用于害虫本身,达到快速控制的效果。
6.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昆虫如瓢虫、寄生蜂等来抑制桑白蚧的数量增长。这种方法环保且可持续,但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见效。
7. 化学防治:当其他方法无法有效控制时可考虑使用农药。规程特别指出要选择高效低毒的产品,并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避免污染环境及影响非目标生物。
8. 安全间隔期:任何化学防治后都必须遵守规定的安全间隔期,确保收获的安全性。
以上内容概括了该规程的核心要点,旨在帮助相关人员更好地理解和执行相关防控工作,保护桑树健康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