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瓷土、瓷石矿产地质勘查的基本原则、工作程序、技术要求及报告编制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江西省内瓷土、瓷石矿产的地质勘查工作。
Title:Specification for Geological Exploration of Porcelain Clay and Porcelain Stone Mineral Resources
中国标准分类号:D81
国际标准分类号:73.06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6/T 1157-2019 瓷土、瓷石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是一项专门针对江西省瓷土和瓷石矿产资源的勘查工作制定的技术标准。这项标准在瓷土和瓷石矿产资源的普查、详查及勘探阶段提供了详细的指导,确保勘查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和经济合理性。以下将从标准的重要条文出发,对其进行详细解读。
一、适用范围与术语定义
标准明确了适用于江西省境内瓷土和瓷石矿产资源的地质勘查活动。术语部分对“瓷土”、“瓷石”等专业名词进行了明确定义,为后续工作奠定了基础。例如,“瓷土”被定义为具有较高耐火度、良好的可塑性和烧结性能的粘土类矿物集合体,而“瓷石”则指能单独或与其他原料配合用于制造瓷器的硅酸盐矿物集合体。这些定义有助于统一行业内对于瓷土和瓷石的认识,避免因理解偏差导致的工作失误。
二、勘查工作基本要求
该标准强调了勘查工作的基本原则,包括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以及注重环境保护等。此外,还规定了勘查工作的具体程序,如勘查前需编制勘查设计书,并经审批后方可实施;勘查过程中要定期检查工作质量,及时解决发现的问题;勘查结束后应及时提交成果报告并接受验收。这些要求旨在保证勘查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勘查效率和准确性。
三、勘查类型划分
根据瓷土和瓷石矿床的不同特征,标准将其划分为沉积型、风化残积型、热液充填型等多种类型。每种类型的矿床都有其独特的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因此需要采取针对性的勘查方法和技术手段。例如,对于沉积型矿床,通常采用槽探、钻探等方式揭露矿体;而对于风化残积型矿床,则可能更多地依赖于坑道采样和物探技术。这种分类有助于合理安排勘查工作,提高资源评价的精度。
四、勘查工程布置
标准对勘查工程的布置提出了具体要求,主要包括控制工程间距、加密工程布置等内容。以详查阶段为例,当矿体厚度较小时,控制工程间距一般不应超过50米;当矿体厚度较大时,控制工程间距可适当放宽至100米左右。同时,在重要的矿体部位应适当加密工程布置,以便更准确地了解矿体的空间形态及其变化情况。合理的工程布置不仅能有效降低勘查成本,还能显著提升勘查成果的质量。
五、样品采集与分析测试
样品采集是地质勘查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标准要求按照规定的规格和数量采集各类样品,确保所取样品能够代表整个矿体或矿区的情况。在样品分析测试方面,标准推荐使用现代仪器设备进行多元素分析,特别是对影响瓷土和瓷石质量的关键成分(如Al₂O₃、SiO₂等)进行精确测定。此外,还强调了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的重要性,要求定期参加能力验证和比对试验,确保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和一致性。
六、储量估算与报告编写
储量估算是地质勘查工作的最终目的之一。标准规定了储量估算的方法和技术参数选择原则,要求采用适当的数学模型和统计方法,结合实际情况合理确定矿床的资源储量。储量估算完成后,还需编制详细的勘查报告,报告内容应包括但不限于矿区概况、勘查工作概述、地质特征描述、矿体圈定及资源储量估算等方面。报告应当图文并茂,数据翔实,结论明确,为后续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总之,《DB36/T 1157-2019 瓷土、瓷石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是一部全面、系统的行业标准,它不仅涵盖了瓷土和瓷石矿产资源勘查工作的各个方面,而且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了明确的操作指南。通过严格执行该标准,可以有效提高瓷土和瓷石矿产资源勘查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促进江西省陶瓷产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