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稻田河蟹综合种养的术语和定义、环境要求、田间工程、苗种放养、饲养管理、病害防治、收获与运输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河北省范围内稻田河蟹综合种养生产及相关活动。
Title:Comprehensive Rice-Crab Co-culture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稻田河蟹综合种养技术规范》(DB13/T 324-2019)是河北省制定的一项地方标准,旨在规范稻田河蟹的综合种养技术。这项标准对于促进稻田生态系统的平衡、提高农产品质量以及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标准的重要条文解读
# 一、选址与稻田改造
标准中明确指出,稻田应选择在地势平坦、排灌方便、土壤肥沃且无污染的地方。稻田的四周需要设置防逃设施,如塑料薄膜或尼龙网等,以防止河蟹逃跑。同时,稻田内需开挖环形沟和田间沟,以便河蟹栖息和活动。环形沟的宽度一般为1.5米至2米,深度为0.8米至1米,田间沟则根据稻田面积大小确定,通常每亩设置一条宽约0.5米、深约0.4米的沟渠。
# 二、品种选择与放养密度
标准建议选用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好的河蟹品种进行养殖。对于稻田中的放养密度,标准规定每亩稻田适宜放养规格为80克至120克的河蟹幼蟹600只至800只。这样的密度既能保证河蟹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又能避免因密度过高导致的竞争和疾病传播。
# 三、饲料投喂
河蟹的饲料投喂是养殖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标准要求饲料应以天然饵料为主,辅以人工配合饲料。天然饵料包括小鱼、小虾、螺蛳等,这些食物不仅能够提供丰富的营养,还能改善稻田生态环境。人工配合饲料则需按照科学配方配制,确保蛋白质含量达到35%以上。每天的投喂量应根据天气状况、水温变化及河蟹摄食情况灵活调整,通常占河蟹体重的5%至8%。
# 四、水质管理
良好的水质是河蟹健康生长的基础。标准强调要定期监测稻田水体的溶解氧、pH值、氨氮等指标,并保持水位稳定。在高温季节,可通过换水或使用增氧机来维持水质清新。此外,还需定期清理环形沟和田间沟,防止淤泥堆积影响水质。
# 五、病害防治
病害防治是保障河蟹健康成长的重要措施。标准提倡采用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相结合的方法,减少化学药物的使用。例如,可以通过投放适量的有益微生物制剂来抑制有害菌群的繁殖;定期消毒稻田环境,预防疾病的发生。一旦发现病害,应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切勿滥用抗生素或其他化学药品。
# 六、收获与销售
当河蟹达到商品规格时即可适时捕捞上市。标准建议采用拉网或笼捕的方式进行捕捞,尽量减少对河蟹造成的损伤。捕捞后的河蟹应立即进行分级处理,确保产品质量符合市场要求。同时,建立健全的产品追溯体系,从源头到终端全程监控产品质量,增强消费者信心。
总之,《稻田河蟹综合种养技术规范》(DB13/T 324-2019)为稻田河蟹的科学养殖提供了详细的指导,涵盖了从选址规划到收获销售的全过程。通过严格执行该标准,可以有效提升稻田河蟹的产量和品质,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