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水稻秸秆还田的技术要求、作业流程及注意事项。本文件适用于河北省水稻种植区域的秸秆还田作业及相关管理活动。
Title:Rice Straw Returning to Field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中国标准分类号:B53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3/T 2985-2019《水稻秸秆还田技术规程》是河北省制定的一项地方标准,旨在规范水稻秸秆还田的技术流程,促进农业绿色发展。以下选取该标准中的几个关键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一、秸秆还田前准备
标准中明确规定,在进行秸秆还田之前,需要对田块进行全面的清理和整地。具体要求包括:清除田间的大石块、杂草等杂物,确保土壤表面平整。此外,还应根据前茬作物的种植情况,合理安排翻耕深度,一般建议翻耕深度为20-25厘米,以利于后续的秸秆均匀分布和腐解。
二、秸秆处理方式
标准提出了几种常见的秸秆处理方法,如机械粉碎、堆沤发酵等。其中,机械粉碎是最常用的方式之一,要求将秸秆切成5-10厘米的小段,以便于其在土壤中的快速分解。对于不适合直接还田的秸秆,则推荐采用堆沤发酵的方法,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将秸秆转化为有机肥,再施用于农田。
三、施肥与灌溉管理
在秸秆还田的同时,合理的肥料施用和灌溉管理至关重要。标准指出,应结合土壤检测结果,科学配比氮磷钾等养分元素,避免过量施肥导致环境污染。同时,保持适宜的土壤湿度有助于加速秸秆的腐解过程。通常情况下,灌溉应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特别是在高温季节,要防止水分过多引起厌氧环境,影响秸秆分解效率。
四、病虫害防控
考虑到秸秆还田可能带来的病虫害风险,标准特别强调了预防措施。建议在还田前对秸秆进行高温消毒或化学药剂处理,减少病原菌和害虫卵的存在。另外,在整个种植过程中,要加强田间巡查,一旦发现病虫害迹象,应及时采取生物防治或低毒高效的化学农药进行控制,确保粮食安全。
五、效果评估与持续改进
最后,标准还要求定期对秸秆还田的效果进行评估。这包括监测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作物生长状况以及经济效益等方面。通过收集数据并分析总结,不断优化秸秆还田方案,形成一套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操作体系。
以上是对DB13/T 2985-2019《水稻秸秆还田技术规程》部分重要内容的解读,希望能帮助相关人员更好地理解和执行这一标准,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