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稻田养殖中华绒螯蟹成蟹的场地条件、蟹苗选择与放养、饲养管理、病害防治及收获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吉林省稻田养殖中华绒螯蟹成蟹的生产活动。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Rice Field Culture of Mature Chinese Mitten Crab (Eriocheir sinensi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15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稻田养殖中华绒螯蟹成蟹技术规程》(DB22/T 1637-2019)是吉林省地方标准,旨在规范稻田养殖中华绒螯蟹成蟹的技术流程。以下选取了部分关键条款进行详细解读:
一、稻田改造与设施建设
1. 稻田应选择土质肥沃、保水性能好的地块,面积以30-50亩为宜。这一规定基于中华绒螯蟹对水质和底泥的要求,确保其生长环境适宜。
2. 设置防逃设施,高度不低于60厘米,并在四周挖设环沟,宽度2米,深度1米。防逃设施可有效防止螃蟹外逃,环沟则提供额外的活动空间。
二、苗种放养
1. 苗种规格要求整齐一致,每公斤不少于80只,且健康无病害。这有助于统一管理,提高成活率。
2. 放养时间为每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放养密度控制在每亩600-800只。适宜的放养时间可以避免低温影响,合理密度有利于资源充分利用。
三、日常管理
1. 定期检查防逃设施,及时修复破损部位。这是保障养殖安全的基本措施。
2. 每周巡塘一次,观察水质变化及螃蟹活动情况。及时调整饲料投喂量,保持水质清新。
四、疾病防控
1. 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定期使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对稻田进行消毒处理。预防性消毒能有效降低病害发生概率。
2. 若发现病蟹,应立即隔离治疗,同时对全池进行全面消毒。快速反应是控制病情扩散的关键。
五、收获
1. 收获时间为10月中下旬,采用地笼捕捞方式。此时螃蟹达到商品规格,且气候条件适合捕捞作业。
以上内容涵盖了稻田养蟹的主要环节,严格执行这些技术要点,能够显著提升养殖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