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注胶法处治板梁桥铰缝病害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规定、施工准备、注胶材料、施工工艺、质量检验与验收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采用注胶法对板梁桥铰缝病害进行处治的施工及验收。
Title: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Construction of Grouting Method in Treating Hinge Joint Diseases of Simply Supported Beam Bridges
中国标准分类号:P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93.04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3/T 2947-2019《注胶法处治板梁桥铰缝病害施工技术指南》是河北省发布的关于桥梁维修的一项地方标准。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文的详细解读。
材料要求
标准明确指出,用于注胶法处理板梁桥铰缝病害的所有材料必须符合相关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特别是注浆材料的选择,应具有良好的粘结性能、抗渗性和耐久性。例如,推荐使用环氧树脂类灌浆材料,其粘度适中、固化时间可控,并且在低温环境下仍能保持较好的流动性。
施工准备
在开始施工之前,需要对桥梁进行全面检查,确定铰缝的具体损坏程度和范围。这一步骤非常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到后续施工方案的设计。检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裂缝宽度、深度以及是否存在钢筋锈蚀等问题。此外,还应对施工区域进行清理,确保表面干净无杂物,以保证注胶效果。
注胶工艺
注胶工艺是整个流程的核心部分。根据标准规定,注胶时需采用低压慢速的方法,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因压力过大而导致材料溢出或不均匀分布的情况发生。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 定位:准确标定每个注胶孔的位置。
2. 封堵:用专用封口材料将非注胶部位密封好。
3. 配比:按照说明书比例精确混合注胶材料。
4. 注入:从最低点开始向高处逐步注入,直至观察到相邻孔流出相同质量的胶体为止。
5. 养护:完成注胶后,让其自然固化一段时间(通常为24小时),期间不得扰动。
质量控制
为了确保工程质量,在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各项质量控制措施。主要包括:
- 定期检测注胶压力是否稳定;
- 检查注胶量是否达到设计要求;
- 对已完成的部分及时进行外观检查,发现缺陷立即整改。
安全环保
考虑到施工现场的安全性和环境保护问题,标准特别强调了安全防护措施和技术要求。比如,所有参与人员都必须穿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施工现场应配备足够的消防器材;废弃物应当集中收集并妥善处理等。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详细介绍可以看出,《注胶法处治板梁桥铰缝病害施工技术指南》不仅提供了详细的施工方法和技术规范,同时也充分考虑到了实际操作中的各种可能性,对于保障桥梁结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