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冬荪菌棒生产的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菌种要求、原料配方、菌棒制作、培养管理、出菇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贵州省范围内冬荪菌棒的生产及其相关活动。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the Production of Winter Mushroom Log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99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52/T 1440-2019冬荪菌棒生产技术规程》是由贵州省制定的一项地方标准,旨在规范冬荪菌棒的生产流程和技术要求。以下将选取该标准中的关键条款进行详细解读。
1. 范围与术语
标准明确了适用于贵州省内冬荪菌棒的生产过程,包括原材料选择、培养基配制、灭菌、接种、发菌管理及出菇管理等环节。其中术语部分对“冬荪”、“菌棒”进行了定义,确保行业内对于这些基本概念的理解一致。
2. 原材料选择
标准指出,生产冬荪菌棒所使用的木屑应为新鲜无霉变的阔叶树木屑,且含水量控制在50%-60%之间。此外,还强调了石灰作为调节pH值的重要辅料,其添加量需根据实际检测结果调整至适宜范围(pH值5.8-6.2)。
3. 培养基配制
培养基配方是影响冬荪生长的关键因素之一。标准推荐使用如下比例:木屑78%,麸皮或米糠20%,石膏粉1%,蔗糖1%。同时要求所有原料必须经过充分混合并过筛处理以保证均匀性。
4. 灭菌操作
为了防止杂菌污染,在装袋后需要进行高压蒸汽灭菌。具体参数为:压力1.5kg/cm²,温度121℃,持续时间2小时。灭菌完成后需自然冷却至室温再移入接种室准备接种工作。
5. 接种环境要求
接种前应对接种室彻底清洁消毒,并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接种人员需穿戴干净的工作服进入接种区,双手用酒精棉球擦拭消毒后方可开始操作。每个菌袋仅限一人一次性完成接种任务,避免交叉感染。
6. 发菌管理
发菌期间要维持恒定的温度(25±2℃)、湿度(70%-80%)以及良好的通风条件。定期检查菌丝生长状况,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采取措施处理。通常情况下,发菌周期约为30-40天左右。
7. 出菇管理
当菌丝完全覆盖整个菌袋表面时即可转入出菇阶段。此时应适当降低温度至18-20℃,增加空气湿度至85%-90%,并保持适当的光照强度促进子实体形成。同时注意观察病虫害情况,及时施药防治。
以上便是对《DB52/T 1440-2019冬荪菌棒生产技术规程》中部分重要内容的深入剖析。遵循此标准不仅能够提高产品质量,还能有效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的发生。希望广大从业者能够严格按照规定执行,共同推动当地食用菌产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