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冬小包脚菇生产的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条件、栽培设施与材料、菌种制备、栽培管理技术、病虫害防治及采收与加工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冬小包脚菇的生产和管理。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the Production of Winter Small Packet Foot Mushroom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01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52/T 1435-2019 冬小包脚菇生产技术规程》是一项贵州省地方标准,为冬小包脚菇的规范化种植提供了科学依据。以下是对该标准中部分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一、栽培环境要求
标准明确指出,冬小包脚菇的栽培场地应选择在地势平坦、排水良好且交通便利的地方。土壤以疏松肥沃、富含有机质的壤土为佳,pH值宜控制在6.5-7.5之间。同时,栽培区域周围需保持清洁,避免工业污染源和病虫害传播源的存在。
二、菌种选择与培养
在菌种选择上,标准推荐使用经过权威机构鉴定并认证的优良品种。菌种生产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确保菌种纯度。培养基配方建议采用木屑、棉籽壳等为主要原料,加入适量麸皮或玉米粉作为氮源,同时补充钙镁磷肥等微量元素。
三、栽培管理措施
1. 栽培季节:冬小包脚菇适宜在秋季播种,冬季出菇。具体时间可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适当调整。
2. 覆土处理:覆土材料应选用干净的田园土,并进行消毒处理。覆土厚度一般为3-5厘米。
3. 温湿度调控:发菌期间温度维持在20-25℃,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5%-90%;出菇期则需将温度降至15-20℃,湿度提高到90%-95%,并保证良好的通风换气条件。
4. 光照管理:虽然冬小包脚菇属于喜阴植物,但仍需要适当的散射光刺激子实体分化。
四、病虫害防治
标准强调预防为主的原则,在整个栽培周期内都要密切关注可能出现的各种病虫害问题。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采取物理、化学或者生物方法进行综合治理,切勿滥用农药,以免影响产品质量及安全性。
五、采收与加工
当子实体充分长大、菌盖尚未完全展开时即可采收。采收后需迅速分级整理,并按照市场需求进行鲜销或干制加工。对于干制品,则要求色泽正常、气味清香、水分含量不超过13%。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DB52/T 1435-2019》从选址规划到最终产品都制定了详尽的技术规范,有助于提升冬小包脚菇的整体品质水平。希望广大从业者能够认真学习并严格执行这些规定,共同推动这一特色农产品产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