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呼伦贝尔岭西林草过渡带苜蓿单播旱作种植的技术要求,包括选地、整地、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及收获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岭西林草过渡带区域的苜蓿旱作种植生产。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Rain-fed Alfalfa Monoculture in the Forest-Steppe Ecotone of Hulun Buir Lingxi, Inner Mongolia
中国标准分类号:B05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在《THXCY 100-2025 呼伦贝尔岭西林草过渡带苜蓿单播旱作种植技术规程》中,新版本标准对“播种期的确定”进行了重要调整,与旧版相比更加科学、细致。这一变化不仅体现了对当地自然条件的深入研究,也反映了现代农业生产对精准农业的追求。本文将以“播种期的确定”为切入点,深入解析新老版本标准之间的差异及其实际应用意义。
旧版标准中,播种期主要依据春季气温稳定在5℃以上时进行,这种做法虽然具有一定的普适性,但在呼伦贝尔岭西林草过渡带这样的特殊生态区域,可能会因气候波动大、春旱频发而影响出苗率和幼苗生长。例如,某些年份春季回暖较晚,若严格按照5℃以上播种,可能导致播种时间过晚,错过最佳生长期,进而影响产量。
新版标准则结合了该地区多年的气象数据和苜蓿生长特性,将播种期细化为两个阶段:一是“适宜播种期”,即4月下旬至5月上旬;二是“最晚播种期”,即5月中旬前。同时,新增了“根据土壤墒情和气象预报灵活调整”的指导原则。这一调整充分考虑了不同年份气候条件的不确定性,增强了标准的灵活性和实用性。
在实际应用中,种植者需要密切关注当地气象站发布的天气预报,并结合土壤含水量进行判断。如果土壤墒情较好,且未来一周无强降雨或低温霜冻风险,即可选择在适宜播种期内完成播种。反之,若土壤干旱或天气不稳定,则应适当推迟,避免因环境不利导致种子萌发失败。
此外,新版标准还强调了播种前的土壤准备和整地工作,要求在播种前进行深翻和镇压,以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减少水分蒸发,为种子提供良好的萌发环境。这些细节的补充,使得标准更具可操作性和针对性。
综上所述,《THXCY 100-2025》对播种期的调整,不仅是技术层面的优化,更是对农业生产规律的尊重和对农民实践经验的总结。通过科学合理的播种安排,可以有效提升苜蓿的产量和品质,为当地的畜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饲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