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稻-鸭-紫云英”绿色模式生产的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条件、栽培技术、鸭子饲养管理、病虫草害综合防控、收获与贮藏等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安徽省范围内采用“稻-鸭-紫云英”绿色模式进行水稻生产的农户和农业经营主体。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the Production of Rice-Duck-Vetch Green Mode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稻-鸭-紫云英绿色生产模式技术规程》(DB34/T 3124-2018)是安徽省地方标准,旨在规范稻-鸭-紫云英共生系统的生产技术要求。以下选取其中的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一、环境条件与选择
1. 环境质量应符合GB 15618的规定。这意味着种植区域的土壤、灌溉水和空气质量必须达到国家规定的安全标准,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2. 田块选择应具备良好的排灌设施,土壤肥力中等以上。这保证了作物生长的基本需求,有利于提高产量和品质。
二、品种选择与种子处理
1. 水稻品种应选用抗病虫害、适应性强的优质品种。如选择“两优培九”、“丰两优香一号”等高产优质水稻品种。
2. 鸭子品种宜选体型适中、耐粗饲、抗病力强的地方优良品种。如麻鸭、绍兴鸭等适合稻田放养的品种。
3. 紫云英种子播种前需进行精选和晒种处理,以提高发芽率。具体操作为剔除杂质和破损种子,并在阳光下晾晒2-3天。
三、栽培管理
1. 秧苗移栽时行距25cm×30cm,每穴栽插2-3株。这样可以合理密植,既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又便于后期管理。
2. 放养鸭子数量控制在每亩8-10只左右。过少无法有效控制杂草生长,过多则可能影响水稻生长。
3. 紫云英播种量一般为每亩7.5kg,播后要适当镇压保墒。同时注意防治蚜虫等害虫危害。
四、病虫害综合防治
1.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通过农业措施、物理方法及生物农药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病虫害防控。
2. 在水稻分蘖期及时投放鸭群,利用鸭子捕食害虫幼虫。例如稻飞虱、螟虫等害虫的幼虫阶段容易被鸭子捕食掉。
3. 对于紫云英田间发生的白粉病可用波尔多液喷雾防治;锈病可选用粉锈宁类药剂喷洒。但要注意严格按照说明书使用浓度,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五、收获与储藏
1. 水稻成熟后应及时收割,机械收割留茬高度不超过10cm。这样有利于后续耕作以及下一轮作物种植。
2. 紫云英鲜草作为绿肥翻压还田应在盛花期进行,切碎长度不超过5cm。这样能更好地发挥其改良土壤的作用。
3. 鸭蛋收集后要立即清洗并分级包装入库储存,温度保持在0-4℃之间。确保产品质量不受损失。
六、档案记录
要求建立完整的生产档案,包括品种信息、投入品使用情况、田间管理措施、病虫害发生及防治记录等内容。这对于追溯产品质量来源、总结经验教训具有重要意义。
以上是对该标准部分关键条款的深入解析,希望能帮助相关人员更好地理解和执行这一绿色农业生产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