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沿江地区双季稻机插秧栽培的技术要求,包括品种选择、育秧、机械插秧、田间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安徽省沿江地区双季稻的机械化种植与管理。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Machine-transplanted Cultivation of Double-cropping Rice in the Areas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中国标准分类号:B 3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01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4/T 3123-2018《沿江双季稻机插秧栽培技术规程》是一项安徽省地方标准,旨在规范沿江地区双季稻机械化插秧的栽培技术要求。以下从标准的重要条文中进行解读。
一、品种选择与种子处理
标准规定应选用适合当地种植条件、高产优质的双季稻品种。种子在播种前需进行精选和消毒处理,以提高发芽率和预防病害。例如,种子可用清水漂洗去除杂质,并使用药剂浸种杀菌,确保出苗整齐健壮。
二、育秧管理
标准强调了秧田准备的重要性,要求秧田平整、肥沃且排灌方便。秧苗期要控制好水分和温度,适时揭膜通风炼苗,促进秧苗健壮生长。特别是对于机插秧而言,秧龄不宜过长,一般控制在25-30天之间,以保证移栽时秧苗适龄。
三、机械插秧
在机械插秧方面,标准明确了适宜的插秧时间和深度。通常早稻应在5月中下旬、晚稻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完成插秧。插秧深度控制在2厘米左右为宜,这样既能保证秧苗稳定扎根又能避免深插影响分蘖。同时,插秧机作业速度应保持均匀,行距和株距要符合设计要求。
四、肥水管理
合理施肥是获得高产的关键。标准建议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根据土壤养分状况确定施肥量。基肥以有机肥为主,追肥分蘖肥和穗肥要适时适量施用。水分管理则要采取\"浅水促蘖、多次轻搁、干湿交替\"的方式,特别是在分蘖期和抽穗扬花期要注意水分调控,防止干旱或积水影响稻谷产量。
五、病虫害防治
针对沿江地区常见的稻瘟病、纹枯病等病害以及稻飞虱、螟虫等虫害,标准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提倡农业防治为基础,化学防治为辅助,注重保护利用天敌资源。在用药时要严格按照安全间隔期执行,避免农药残留超标。
六、收获与储藏
当稻谷达到九成熟时即可开始收获,采用联合收割机一次性完成割稻、脱粒和清选过程。收获后的稻谷应及时干燥入库,水分含量控制在安全范围内(一般不超过13%),并定期检查粮情,防止霉变。
以上内容是对DB34/T 3123-2018标准中部分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希望能帮助相关从业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技术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