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薄壳山核桃营造林的术语和定义、立地条件、苗木选择与培育、造林技术、抚育管理、病虫害防治及采收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安徽省范围内薄壳山核桃的人工营造林生产活动。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Establishment and Management of Pecan Plantation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3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4/T 3116-2018薄壳山核桃营造林技术规程》是安徽省制定的一项地方标准,旨在规范薄壳山核桃的种植与管理。以下将选取该标准中的部分关键条款进行详细解读。
一、选址与整地
条文内容:4.1.1 应选择土层深厚、排水良好、pH值在6.0~7.5之间的土壤作为造林地。
解读:此条款强调了土壤条件对薄壳山核桃生长的重要性。适宜的土壤能够保证树木根系的良好发育和水分养分的吸收。pH值范围的选择基于薄壳山核桃对酸碱度的适应性,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其正常生长。
条文内容:4.1.2 整地方式可采用全面整地或块状整地,深度不低于30cm。
解读:整地是为了改善土壤结构,提高保水保肥能力。全面整地适用于坡度较小的土地,而块状整地则更适合坡度较大的地形。深度要求确保了根系有足够的空间向下延伸,增强抗风能力。
二、苗木选择与栽植
条文内容:5.1.1 苗木应选用无病虫害、健壮的嫁接苗。
解读:健康的嫁接苗可以有效避免因病虫害导致的减产甚至死亡现象。嫁接苗相较于实生苗具有更稳定的遗传特性,能更好地适应栽培环境。
条文内容:5.1.2 栽植时间以春季为主,秋季为辅。
解读:春季气温回升,有利于苗木快速恢复生机并开始新一年的生长周期;而秋季栽植则有助于苗木在冬季休眠前建立良好的根系系统,但需注意防止冻害。
三、抚育管理
条文内容:6.1.1 幼林期间每年至少进行两次除草松土作业,并适时施肥。
解读:及时清除杂草不仅能减少养分竞争,还能促进空气流通,降低病虫害发生几率。合理施肥则需要根据土壤检测结果来确定肥料种类及施用量,以满足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求。
条文内容:6.1.2 当主干高度达到1m以上时,应及时定干修剪。
解读:通过定干修剪可以培养出理想的树形结构,使树冠分布均匀,便于后期管理和果实采摘。此外,合理的修剪还有助于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增加产量。
四、病虫害防治
条文内容:7.1.1 加强监测预警,一旦发现病虫害迹象立即采取措施处理。
解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是农业生产的普遍原则。对于薄壳山核桃而言,定期巡查林区,了解潜在威胁来源至关重要。一旦确认存在病虫害问题,则应迅速响应,选择环保高效的方法加以解决,尽量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
五、采收与贮藏
条文内容:8.1.1 果实成熟后应及时采摘,避免长时间留在树上造成品质下降。
解读:薄壳山核桃的最佳采收期通常为果实自然脱落前一周左右。过早采摘会影响最终产品的外观和口感,而延迟收获则可能导致果实腐烂或被鸟类啄食。因此,在适当时候完成采收工作非常重要。
以上是对《DB34/T 3116-2018薄壳山核桃营造林技术规程》部分内容的重点阐述与分析。遵循这些指导方针,可以帮助种植者更好地开展薄壳山核桃的生产经营活动,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