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茶小卷叶蛾测报调查和防治技术的术语和定义、测报调查方法及防治技术措施。本文件适用于安徽省范围内茶小卷叶蛾的监测、预报和防治工作。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Monitoring, Forecasting and Control of Tea Small Leaf Roller (DB34T 326-2018)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4/T 326-2018 茶小卷叶蛾测报调查和防治技术规程》是安徽省地方标准,用于规范茶小卷叶蛾的监测、调查与防控工作。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详细解读:
1. 术语和定义:标准明确界定了“茶小卷叶蛾”的概念及其生命周期中的各个阶段。这为后续工作的准确执行提供了基础,确保所有参与人员对术语有统一的理解。
2. 测报调查方法:
- 调查时间:规定了每年春季和秋季为重点调查期,特别是在越冬代成虫羽化高峰期及第一代幼虫发生初期进行重点调查。
- 调查范围:要求在全省主要产茶区设立固定观测点,并定期记录数据。
- 调查内容:包括虫口密度、分布情况以及寄主植物健康状况等信息。
3. 预测预报:基于历史资料和当年实际情况,采用数理统计模型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茶小卷叶蛾的发生趋势。同时强调要结合气象条件变化调整预测结果。
4. 综合防治措施:
- 农业防治:通过合理修剪茶园、清除枯枝落叶等方式减少虫源基数。
- 物理防治:如使用性诱剂诱杀雄虫或安装频振式杀虫灯捕杀成虫。
- 化学防治:推荐使用高效低毒农药,在最佳防治时期施药以提高效果并降低环境污染风险。
- 生物防治:鼓励利用天敌昆虫(如赤眼蜂)控制害虫数量。
5. 安全间隔期管理:对于化学防治用药,特别强调了收获前的安全间隔期,确保茶叶产品的质量安全。
6. 档案管理:要求建立完整的测报调查记录档案,包括但不限于调查表、图片资料等,以便于长期跟踪研究和经验总结。
以上内容构成了该标准的核心框架,旨在指导相关人员科学有效地开展茶小卷叶蛾的防控工作,保障茶叶生产的安全性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