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猴头菇生产的产地环境、栽培设施、菌种制备、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及采收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安徽省范围内猴头菇的生产与管理。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Monkey Head Mushroom Produc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B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4/T 1980-2013《猴头菇生产技术规程》是安徽省地方标准,规定了猴头菇栽培的技术要求。以下是一些关键条款的详细解读:
1. 品种选择:标准指出应选用适应性强、抗病性好的猴头菇菌种。这确保了栽培过程中能够抵抗常见病害并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
2. 培养基配制:推荐使用木屑、棉籽壳等为主要原料,并加入适量的麸皮或玉米粉作为氮源。合理的营养配比有助于提高猴头菇的产量和质量。
3. 接种与发菌管理:接种时需注意无菌操作,发菌期间保持温度在20-25℃之间,湿度控制在60%-70%。良好的发菌环境可以促进菌丝健康生长。
4. 出菇管理:当菌丝满袋后,将温度降至15-20℃,增加空气湿度至85%-90%,给予适当光照刺激子实体分化。适时调节温湿条件对于获得优质猴头菇至关重要。
5. 采收标准:当子实体颜色由黄白色变为淡黄色且刺毛竖起时即可采收。过早或过晚采收都会影响产品的商品价值。
6. 病虫害防治:提倡采用物理方法如紫外线灯诱杀害虫,化学药剂仅作为辅助手段使用。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减少农药残留风险。
以上内容概括了该标准中几个核心部分,实际应用时还需结合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优化。遵循这些规范有利于提高猴头菇生产的标准化水平,保障产品质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