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砂姜黑土麦玉两熟制条件下秸秆粉碎还田培肥的技术要求和操作规程,包括秸秆处理、还田方式、施肥管理及耕作措施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安徽省砂姜黑土区域小麦-玉米轮作模式下的秸秆还田与土壤培肥。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Straw Crushing and Returning to Field under Wheat-Maize Rotation in Sandy Black Soil (DB34T 1956-2013)
中国标准分类号:B 7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4/T 1956-2013《砂姜黑土麦玉两熟制秸秆粉碎还田培肥技术规程》是一项针对安徽省特定土壤类型和种植模式制定的技术规范。以下将选取其中的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秸秆处理要求
该标准明确指出,小麦收获后应立即进行秸秆粉碎作业。秸秆切碎长度不得超过5厘米,并均匀撒布于地表。这一要求旨在确保秸秆能够快速分解,避免影响后续玉米播种质量。同时,均匀撒布有助于微生物活动均衡分布,提高有机质转化效率。
施肥管理
在肥料施用方面,标准建议采用配方施肥方法。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合理搭配氮、磷、钾比例,通常推荐的比例为1.5:1:0.8。此外,在秸秆还田初期可适当增加磷肥用量以促进微生物活动。值得注意的是,基肥应占总施肥量的70%左右,并结合整地一次性深施,以减少养分流失。
土壤耕作
标准强调了深耕的重要性。建议每年至少进行一次深松或翻耕,深度控制在25至30厘米之间。这样可以有效打破犁底层,改善土壤通气性和保水性,同时也有利于已粉碎的秸秆深入土层,加速腐解过程。
播种技术
对于玉米播种,标准提出了机械精量播种的要求。种子需经过精选并包衣处理,行距设定为50至60厘米,株距则依据品种特性调整。播种深度保持在4至5厘米,覆土厚度一致且适度压实,以保证出苗整齐度。
田间管理
灌溉与排水是田间管理的关键环节。标准提倡采用滴灌或喷灌等节水灌溉方式,特别是在干旱季节要适时补水。同时,要及时排除积水,防止因湿度过大导致病害发生。另外,还需定期监测田间杂草情况,必要时采取化学除草措施。
通过上述内容可以看出,DB34/T 1956-2013不仅涵盖了从秸秆处理到最终收获全过程的技术要点,还特别关注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遵循此标准可以有效提升砂姜黑土地区麦玉两熟制种植体系的整体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