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淮北地区旱茬小麦超高产栽培的技术要求,包括品种选择、播前准备、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和收获等环节。本文件适用于淮北地区旱茬小麦的超高产栽培及类似生态区域的参考应用。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Ultra-High Yield Cultivation of Dry-land Wheat in Huabei Region, Anhui Province
中国标准分类号:B 3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01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4/T 1097-2013 淮北地区旱茬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规程》是针对淮北地区旱茬小麦种植制定的一项地方标准,旨在通过规范化的栽培技术实现小麦的高产高效。以下将对部分关键条款进行深入解读。
一、品种选择与种子处理
该标准明确要求选用抗寒、抗旱、抗病性强且适应性广的小麦品种。种子处理上强调了晒种和药剂拌种的重要性。晒种可以提高种子活力,增强发芽率;而药剂拌种则能有效预防地下害虫及苗期病害的发生,为小麦健壮生长奠定基础。
二、整地质量要求
整地质量直接关系到播种质量和出苗情况。标准规定耕作深度应达到20cm以上,确保土壤疏松平整,无明显坷垃,以利于根系发育和水分渗透。同时要求结合整地施足基肥,一般每亩施用有机肥2000kg或商品有机肥500kg,并配合适量氮磷钾复合肥。
三、适期播种与合理密植
淮北地区旱茬小麦的最佳播期为10月上旬至中旬。根据品种特性确定适宜的播种量,通常每亩播种量在12.5kg左右。播种方式提倡采用机械精量播种,行距控制在20cm左右,保证群体结构合理,通风透光良好。
四、田间管理措施
田间管理是实现小麦超高产的关键环节。标准指出要根据不同生育阶段的需求及时追肥浇水,尤其注重拔节期和抽穗扬花期的肥水管理。拔节期追施尿素10-15kg/亩,促进分蘖成穗;抽穗扬花期视天气状况适当补充叶面肥,提高结实率。此外还应加强病虫害监测预警,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减少损失。
五、收获与储藏
当小麦籽粒含水量降至12%以下时即可适时收获。收获后应及时晾晒干燥,防止霉变。储藏期间要注意防潮防虫,保持仓库清洁卫生,确保粮食安全储存。
综上所述,《DB34/T 1097-2013》从品种选育、整地施肥、播种管理到后期田间作业等多个方面提供了详尽的技术指导,对于推动淮北地区旱茬小麦生产水平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希望广大农户能够认真学习并严格执行相关规定,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努力夺取小麦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