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农业小气候自动观测系统的组成、技术要求、安装与维护、数据采集与处理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农业小气候自动观测系统的建设和运行管理。
Title:Specification for Automatic Observation of Agricultural Microclimate
中国标准分类号:B43
国际标准分类号:07.06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41/T 1833-2019《农业小气候自动观测规范》是由河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实施的一项地方标准,旨在规范农业小气候自动观测系统的建设、运行和维护。这项标准对于提升农业气象服务的精细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以下将选取其中一些关键条款进行详细解读。
5.1 观测要素选择与设置
本标准明确规定了农业小气候自动观测站需要监测的主要要素包括空气温度、相对湿度、风速、风向、降水量、土壤温度、土壤湿度等七项基本要素。同时,根据实际需求可增加辐射、蒸发量、日照时数等扩展要素。这些要素的选择是基于农业生产中最常见的影响因素,能够全面反映农田环境的变化情况。例如,空气温度和湿度直接影响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蒸腾作用;而土壤温度则关系到种子萌发及根系活动状况。
6.1 站点布设原则
在站点布设方面,标准提出了“代表性”、“一致性”、“长期性”三大原则。代表性要求所选位置应能代表周边较大范围内的典型农业生态环境特征;一致性强调不同时间段内数据采集条件应保持不变;长期性则是为了保证观测资料序列完整连续。此外还特别指出,观测场四周不得有高于观测设备顶部的障碍物遮挡视线,并且距离铁路至少100米以上,避免人为干扰或噪声污染对测量结果造成影响。
7.1 数据采集频率与时段
关于数据采集频率,标准规定了每分钟记录一次作为常规模式下的最低要求,在特殊情况下可以根据需要提高至每秒一次。而对于特定时段如日出前半小时至日落后半小时期间,则建议采用更高频次(如每5分钟一次)来捕捉更多细节变化信息。这种灵活调整机制充分考虑到了不同作物种类及其生长阶段对环境条件敏感度差异较大的实际情况。
8.1 质量控制方法
为确保获取准确可靠的数据,该标准还专门制定了严格的质量控制流程。其中包括但不限于仪器校准检定制度、现场核查比对实验以及异常值剔除规则等内容。例如,在进行仪器校准时需按照国家相关计量检定规程执行;当发现某组数据明显偏离正常范围时应立即查找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予以纠正。另外还强调了定期开展维护保养工作的重要性,以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并维持其良好状态。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深入分析可以看出,《农业小气候自动观测规范》不仅涵盖了从硬件设施配置到软件功能实现等多个层面的内容,而且注重理论指导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