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白灵菇菌种生产的术语和定义、生产工艺流程、生产环境要求、原种和栽培种的制作、质量要求及检验方法、储存运输要求等。本文件适用于白灵菇菌种的生产和质量管理。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the Production of White Lingzhi Spawn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01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白灵菇是一种珍贵的食用菌,其菌种生产技术规程对于保障产品质量和促进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DB15/T 1622-2019《白灵菇菌种生产技术规程》对白灵菇菌种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了规范,以下选取其中的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一、环境条件要求
该规程明确规定了白灵菇菌种生产场所的环境条件。生产场所应选择在地势平坦、排水良好、周围无污染源的地方。室内温度应保持在15℃至25℃之间,相对湿度控制在60%至80%范围内。这样的环境条件能够有效防止杂菌污染,为白灵菇菌种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
二、培养基配制
规程指出,白灵菇菌种培养基应以木屑为主料,辅以适量的麸皮、玉米粉等营养成分。培养基的pH值应调整至5.5至6.5之间。这一要求确保了培养基具有良好的物理化学性质,能够满足白灵菇菌种生长的需求。同时,培养基的灭菌时间应不少于1小时,灭菌温度为121℃,以彻底杀灭可能存在的杂菌。
三、接种操作
规程强调了接种操作的规范性。接种前,操作人员必须对手部和工具进行严格消毒,接种室需提前进行紫外线消毒。接种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外界空气进入接种箱的时间,接种量要适中,一般为培养基重量的10%左右。这些措施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污染风险,提高菌种成活率。
四、培养管理
在菌种培养阶段,规程提出了具体的管理要求。培养室的温度应控制在20℃至24℃之间,初期每天通风一次,后期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通风次数。同时,要注意观察菌丝生长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处理。通过科学的管理,可以确保菌种健康生长,提高产量和质量。
五、菌种检验
规程还规定了菌种检验的标准和方法。菌种在出库前必须经过严格的检验,包括纯度检查、活力测试等。只有符合要求的菌种才能投入使用。这一环节是保证菌种质量的最后一道防线,直接关系到后续栽培的成功与否。
六、废弃物处理
最后,规程对废弃物的处理也做出了明确指示。所有使用过的培养基、废弃菌种等都应集中收集,采用高温堆肥或焚烧的方式进行无害化处理,避免造成环境污染。
综上所述,DB15/T 1622-2019《白灵菇菌种生产技术规程》从环境条件、培养基配制、接种操作、培养管理、菌种检验到废弃物处理等多个方面对白灵菇菌种生产进行了全面规范,为白灵菇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