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马铃薯晚疫病菌的分离、保存及生理小种鉴定的技术方法和操作流程。本文件适用于马铃薯晚疫病菌的研究、监测及防控工作。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Isolation, Preservation and Physiological Race Identification of Potato Late Blight Pathogen
中国标准分类号:B 3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5/T 1604-2019马铃薯晚疫病菌分离保存与生理小种鉴定技术规程》是一项重要的地方标准,为马铃薯晚疫病菌的分离、保存和生理小种鉴定提供了规范化的操作流程和技术指导。以下是对该标准中几个关键条文的详细解读:
1. 样品采集:标准规定了在田间采集样本的具体要求,包括选择具有典型症状的植株作为采样对象,确保样本的新鲜度和代表性。这一环节对于后续实验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至关重要。
2. 菌丝体分离:明确了采用组织分离法进行菌丝体分离的方法步骤,强调了无菌操作的重要性。通过严格的消毒处理,可以有效避免杂菌污染,提高分离的成功率。
3. 培养基的选择与使用:推荐了几种适合马铃薯晚疫病菌生长的培养基配方,并指出在实际应用时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合理选择培养基有助于促进菌株的健康生长,从而获得更准确的鉴定结果。
4. 生理小种鉴定:详细描述了基于寄主抗性谱测定法来鉴定生理小种的操作流程。此方法通过观察不同抗性品种上的发病情况,结合已知的标准生理小种反应谱,可以较为精确地确定目标菌株所属的小种类型。
5. 保存方法:提出了多种长期保存菌株的技术方案,如沙土保藏法、冷冻真空干燥法等,并给出了每种方法适用条件及注意事项。正确的保存方式能够延长菌株的存活时间,便于未来的研究利用。
6. 质量控制:强调在整个工作过程中需要实施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定期检查设备状态,校准仪器精度,同时做好记录归档工作,以保证整个过程可追溯。
以上内容是基于DB15/T 1604-2019标准中一些核心条款所做的深入分析,旨在帮助相关人员更好地理解和执行该标准,在实践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