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农牧交错区乳用青年母牛的饲养管理技术要求,包括环境条件、饲料与营养、日常管理、卫生防疫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农牧交错区乳用青年母牛的饲养管理。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Feeding and Management of Dairy Heifers in Agro-pastoral Transition Zone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5/T 417-2019《农牧交错区乳用青年母牛饲养管理技术规范》是一项专门针对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交错区的乳用青年母牛制定的技术标准。该标准从品种选择、饲养管理到环境控制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规定,旨在提高青年母牛的健康水平和生产性能。以下将选取部分关键条文进行深入解读。
品种选择与引进
标准中明确指出,应优先选用适应性强、抗病力高的优良品种作为基础群。对于引进的种公牛或母牛,要求其必须具备有效的系谱资料,并通过国家或地方审定认可。这一规定有助于确保种群质量,避免因引入不合适的个体而导致的经济损失。
饲料与营养
在饲料供应方面,标准强调了全混合日粮(TMR)的重要性,要求根据母牛不同生长阶段调整配方,保证蛋白质、能量、矿物质及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均衡供给。特别是对粗纤维含量提出了具体要求,建议不低于15%,以促进瘤胃健康发育。此外还特别提到,在冬季寒冷季节需增加能量密度来抵御低温影响。
疫病防控
关于疾病预防措施,标准提出了建立完善的免疫程序和卫生管理制度。所有新生犊牛出生后都应及时接种疫苗,并定期驱虫处理。同时,要求圈舍保持清洁干燥,做好日常消毒工作,防止交叉感染发生。一旦发现疑似病例,必须立即隔离治疗并上报相关部门。
生产性能监测
为了更好地掌握群体状况,标准鼓励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电子耳标等方式记录每头牛的基本信息及生长发育数据。通过长期跟踪分析,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苗头,采取相应措施加以改进。比如体重增长缓慢可能意味着饲料配比不当或者存在健康隐患等问题。
环境保护
考虑到农牧交错地带生态环境脆弱的特点,本标准还特别注重环境保护方面的考量。一方面提倡节约用水用电,减少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则要求妥善处理粪污,推广堆肥发酵技术,将其转化为有机肥料用于农田施肥,实现循环经济模式下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农牧交错区乳用青年母牛饲养管理技术规范》不仅涵盖了传统意义上的饲养管理要点,而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融入了许多创新理念和技术手段。这对于提升区域内奶业整体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