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实验用喜马拉雅旱獭寄生虫学等级及监测的技术要求、方法和管理规范。本文件适用于实验用喜马拉雅旱獭的寄生虫学质量控制与评价。
Title:Experimental Himalayan Marmots Parasitological Grades and Monitoring
中国标准分类号:C45
国际标准分类号:11.1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实验用喜马拉雅旱獭寄生虫学等级及监测》(DB63/T 1697-2018)是一项地方标准,旨在规范实验用喜马拉雅旱獭的寄生虫学等级划分与监测工作。这项标准对于确保实验动物的质量、提高科研数据的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以下将选取部分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首先,标准中明确了实验用喜马拉雅旱獭寄生虫学等级分为三个级别:一级、二级和三级。一级为最高等级,要求旱獭体内不得检出任何寄生虫;二级允许存在少量非致病性寄生虫,但总数不得超过规定值;三级则允许存在一定数量的潜在致病性寄生虫,但需控制在安全范围内。这一分级体系为不同研究需求提供了灵活的选择空间,同时也便于管理和监督。
其次,在监测方法上,标准提出了详细的检测流程和技术要求。例如,采样时应选择健康状况良好的个体,并确保样本代表性;检测手段包括显微镜检查、分子生物学技术等,以提高检测准确性和效率。此外,还特别强调了实验室环境的无菌操作规程,防止交叉污染影响检测结果。
再者,关于记录与报告制度,标准指出每次检测都必须完整记录相关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检测日期、样品来源、检测项目及结果等内容,并形成书面报告存档备查。这不仅有助于追溯问题源头,还能为后续研究提供可靠依据。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该标准还特别关注了人员培训和技术交流环节。要求从事相关工作的技术人员接受专业培训并持证上岗,定期参加学术研讨活动,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升业务能力。
综上所述,《实验用喜马拉雅旱獭寄生虫学等级及监测》(DB63/T 1697-2018)通过科学合理的分类管理、严谨细致的操作规范以及全面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为保障实验动物健康状态、促进生命科学研究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