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辣椒疫病综合防控的术语和定义、防控原则、栽培管理措施、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及档案管理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安徽省范围内辣椒疫病的综合防控。
Title:Comprehensive Control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Pepper Blight Disease
中国标准分类号:B 3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4/T 1944-2019《辣椒疫病综合防控技术规程》是安徽省地方标准,旨在指导辣椒疫病的科学防控。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文的详细解读:
病害监测与预警
标准中提到要建立完善的病害监测体系,定期对田间进行巡视检查。特别是雨季和高温高湿季节,应增加巡查频率。一旦发现疑似疫病症状,如植株基部出现水渍状斑点、叶片凋萎等,需立即采样送检。同时,利用气象数据预测发病高峰期,提前采取预防措施。
种子处理
种子是传播病原的重要途径之一。规程建议采用温汤浸种法,将种子置于55℃热水中浸泡15分钟,期间不断搅拌以确保均匀受热。此方法可有效杀灭附着于种子表面的病菌。此外,也可以使用专用药剂拌种,如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0.4%-0.5%比例进行包衣处理。
栽培管理
合理的栽培措施对于减少疫病发生至关重要。规程指出,应选择地势较高、排水良好的地块种植辣椒,并实行轮作制度,避免连作。同时,合理密植,保持适宜的株行距(一般为40cm×60cm),以增强通风透光条件。在施肥方面,应注重氮磷钾肥的平衡施用,适量增施有机肥,提高植株抗逆能力。
化学防治
当病害发生初期,应及时开展化学防治工作。推荐使用的药剂包括氟啶胺悬浮剂、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等。喷雾时要保证药液均匀覆盖植株各个部位,尤其是根茎交界处。每隔7-10天施药一次,连续施用2-3次。需要注意的是,在采收前7天停止用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生物防治
除了化学防治外,还可以采用生物防治手段来控制疫病。例如,利用拮抗菌如假单胞菌等进行土壤改良,抑制病原菌生长繁殖。另外,施用富含促生菌的生物有机肥也有助于改善土壤微生态环境,提升作物自身免疫力。
以上内容基于DB34/T 1944-2019标准中的核心要点进行了深入解析,希望对实际生产有所帮助。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还需结合当地气候特点及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