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稻田克氏原螯虾秋放养殖的环境条件、养殖准备、苗种放养、饲养管理、病害防治及收获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安徽省稻田克氏原螯虾秋放养殖生产。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Autumn Stocking Cultivation of Procambarus clarkii in Paddy Field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稻田克氏原螯虾秋放养殖技术规程(DB34/T 3337-2019)是一项专门指导稻田中克氏原螯虾秋季放养的技术规范。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深入解读。
放养前准备
根据标准,稻田在放养前需要进行全面清理与消毒。具体要求包括:稻谷收获后立即排干稻田积水,清除杂草和残渣,翻耕土壤并曝晒至少一周。此外,还需使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对稻田进行彻底消毒,以减少病原微生物的数量。这一过程对于确保虾苗健康生长至关重要,能够有效预防疾病传播。
苗种选择与投放
苗种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养殖的成功率。标准指出应选用体色鲜艳、活力旺盛、无明显病害迹象且规格整齐一致的优质苗种。通常情况下,每亩稻田适宜投放规格为2-3厘米的虾苗8000-10000尾左右。投放时需注意避开高温时段,并将虾苗暂养于网箱内逐渐适应稻田环境后再行投放,这样可以提高成活率。
日常管理
日常管理工作是保证养殖效果的关键环节之一。标准强调要定期巡塘观察水质变化情况,保持稻田水位稳定在适当范围内(一般为5-10厘米)。同时还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及时调整管理措施。另外,在饲料投喂上要做到定时定量,初期可采用全价配合饲料为主,随着虾体长大可适当增加动物性饵料比例,如小鱼小虾等。
疾病防控
疾病防控是整个养殖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标准建议建立完善的防疫体系,包括但不限于定期检测水质指标、合理安排轮捕轮放制度以及实施疫苗接种计划等。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查明原因采取相应处理措施,切勿盲目用药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以上是对DB34/T 3337-2019中部分重要内容的详细解析。遵循这些科学合理的操作方法不仅有助于提高稻田克氏原螯虾的产量质量,还能促进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