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诊断、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本文件适用于安徽省内从事生猪养殖及疫病防控的相关单位和个人。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Porcine Contagious Pleuropneumonia
中国标准分类号:B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4/T 2998-2017《猪传染性胸膜肺炎防治技术规程》是安徽省地方标准,旨在规范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防控工作。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1. 病原学检测
标准要求对疑似病例进行病原学检测,包括细菌分离培养和分子生物学检测。其中,细菌分离培养应使用巧克力琼脂平板,在5%二氧化碳环境下培养48小时。分子生物学检测则推荐使用PCR技术,特异性引物的设计需覆盖主要毒力因子基因。这一条文强调了实验室诊断的重要性,确保能够准确识别病原体。
2. 疫苗免疫程序
根据标准,疫苗接种是预防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关键措施之一。建议仔猪在出生后21天进行首次免疫,间隔3周后加强一次。种母猪在配种前一个月进行一次免疫,分娩前4周再加强一次。该免疫程序的科学设计基于病原菌的感染规律及免疫保护期,有助于形成有效的群体免疫力。
3. 环境控制与消毒
标准指出,养殖场应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条件,定期清理粪便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圈舍内空气湿度应控制在60%-70%,温度维持在18℃-22℃之间。同时,规定每周至少进行一次全面消毒,使用的消毒剂需具备广谱杀菌效果且对动物安全。这不仅能够减少病原传播风险,还能改善猪只的生活环境。
4. 饲料管理
为防止疾病通过饲料传播,标准建议采用全价配合饲料,并添加适量的抗氧化剂和防霉剂。此外,饲料储存区域要远离水源,避免潮湿导致发霉变质。对于自配料,则需要严格筛选原料来源,确保不含有害物质或潜在污染源。
5. 应急处置方案
当发生疫情时,标准提出了具体的应急响应流程:立即隔离患病猪只,封锁疫区;对未发病猪群紧急接种疫苗;彻底清洗消毒受污染场所及工具;上报当地兽医主管部门并接受指导。这种快速反应机制可以有效遏制疫情扩散,降低经济损失。
以上内容涵盖了该标准中的关键部分,希望能帮助相关从业者更好地理解和执行相关规定,从而有效防控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发生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