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钢制厚壁管道环向对接焊缝内部缺陷无损检测的方法、技术要求和质量评定。本文件适用于公称直径大于或等于50mm的钢制厚壁管道环向对接焊缝内部缺陷的超声波检测。
Title:Specification for Non-destructive Testing of Internal Defects in Circumferential Butt Welds of Steel Thick-walled Pipes
中国标准分类号:J80
国际标准分类号:25.16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4/T 2975-2017《钢制厚壁管道环向对接焊缝内部缺陷无损检测规程》是安徽省地方标准,旨在规范钢制厚壁管道环向对接焊缝内部缺陷的无损检测方法和技术要求。以下将选取规程中的关键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适用范围
该标准适用于公称直径大于或等于500毫米、壁厚不小于16毫米的碳素钢、合金钢及不锈钢制厚壁管道环向对接焊缝的内部缺陷无损检测。这一规定明确了标准适用的管道规格和材质范围,确保检测方法适合特定条件下的焊接质量评估。
检测时机
规程要求在焊接完成后至少经过24小时冷却后方可进行无损检测。这是因为焊接接头需要足够的时间冷却以避免热影响区的组织变化对检测结果产生不利影响。此外,在实际操作中还需考虑环境温度等因素对检测的影响。
检测方法选择
根据焊缝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无损检测方法,包括但不限于射线检测(RT)、超声波检测(UT)以及磁粉检测(MT)。对于厚度较大的焊缝,推荐使用射线检测结合超声波检测的方式进行全面评估。这种方法能够更准确地发现不同类型的内部缺陷,如裂纹、气孔等。
射线检测技术参数
射线检测时应采用符合GB/T 19418标准规定的X射线设备,并且曝光量不得低于12mA·min。胶片的选择需满足ISO 11699-1的要求,同时保证适当的黑度值范围为1.5至4.0之间。这些参数设置有助于获得清晰的影像,便于后续缺陷评定工作。
超声波检测要求
超声波检测前必须完成表面准备,确保检测面光滑平整无明显凹凸不平现象。探头频率一般设定在2MHz至5MHz范围内,具体数值取决于被检材料厚度及预期发现缺陷尺寸大小。扫查速度不宜超过150mm/s,以确保每个区域都能得到充分覆盖。
缺陷评定标准
所有检测到的缺陷均需按照JB/T 4730.3中的等级划分准则来进行分类评级。其中I级表示允许存在的最小缺陷;II级代表可以接受但需关注的状态;III级及以上则被视为不合格品。评定过程中还应注意区分伪像与真实缺陷,必要时可采取重复检测或其他辅助手段加以确认。
报告编制
最终形成的检测报告应当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内容:项目名称、检测日期、使用的仪器型号、检测部位描述、发现的主要缺陷及其位置坐标、评级结论以及建议措施等信息。报告格式应统一规范,便于存档查阅并作为工程验收的重要依据之一。
通过以上对DB34/T 2975-2017核心条款的深入分析可以看出,该标准不仅提供了详细的检测流程指导,同时也强调了科学严谨的态度在整个过程中的重要性。希望相关从业人员能够严格遵守执行,从而有效保障工业管道的安全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