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蟹味菇生产的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菌种制备、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采收及采后处理等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安徽省范围内蟹味菇的生产与管理。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the Production of Crab-flavor Mushroom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01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4/T 2968-2017《蟹味菇生产技术规程》是安徽省制定的一项地方标准,该标准规定了蟹味菇栽培过程中的一系列技术要求。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详细解读。
产地环境
标准指出,蟹味菇生产基地应选择在无污染源、地势平坦且排灌方便的地方。土壤pH值应在6.5至7.5之间,有机质含量不低于2%。这意味着种植区必须远离工业区和城市中心,确保空气、水源及土壤均未受到重金属或其他有害物质的污染。同时,适宜的土壤酸碱度与有机质含量有助于提高菌丝体的生长速度及产量。
栽培基质配比
标准建议使用木屑、棉籽壳、玉米芯等作为主要原料,按一定比例混合制成栽培基质。具体来说,木屑占总重量的40%-50%,棉籽壳占30%-40%,其余部分由玉米芯和其他辅料组成。这样的配比能够提供丰富的营养成分,满足蟹味菇生长发育所需的各种养分。
菌种选择
选用抗逆性强、适应性广且高产优质的蟹味菇品种至关重要。在实际操作中,需对菌种进行严格筛选,确保其遗传稳定性良好,并经过权威机构鉴定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此外,在接种前应对菌种进行全面检查,排除杂菌感染的可能性。
接种与发菌管理
接种工作应在无菌条件下完成,采用层播法将菌种均匀撒布于培养料表面。之后置于温度控制在20℃-25℃、湿度保持在85%-90%之间的环境中进行发菌处理。在此期间要定期通风换气,防止湿度过高导致烂棒现象发生。一般情况下,发菌周期约为30天左右。
出菇管理
当菌丝完全覆盖培养料时即可转入出菇阶段。此时应降低室内温度至10℃-15℃,增加光照强度并适当减少水分供应以促进子实体形成。每天早晚各喷一次雾化水,保持空气相对湿度在85%-90%之间。另外还需注意控制二氧化碳浓度不超过1000ppm,可通过加强通风来实现。
病虫害防治
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在整个生产过程中都要密切关注可能出现的问题。一旦发现病虫害迹象,应及时采取物理或生物方法加以解决,尽量避免使用化学农药。例如可以利用紫外线灯诱杀害虫,或者引入天敌昆虫来抑制害虫繁殖。
以上就是关于DB34/T 2968-2017《蟹味菇生产技术规程》的一些重点内容解析。遵循这些规范不仅能够有效提升蟹味菇的质量水平,还能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